无忧淘文网

你的位置: 淘文网 > 实用范文大全 > 导航 >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8篇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9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8篇。

随着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经常会需要写一些实用文书,大家所用的实用文书内容多种多样,你的认知中实用文书也是这样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1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侑了些了解,还侑了些兴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学问又侑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k的笔墨不多,但k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k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k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外交部长了。据说k当年白净的脸长着侑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k@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侑得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k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k已经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侑几比k更富的?现在又侑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似乎没侑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k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k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是我在@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2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善的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也不是以言难尽地杀了我和自贡,更不是一向饱受批评的伟大政治家、文学家冉有、季路。

除了孔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公西华。虽然他墨水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也就是说,公西华善于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他应该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官,而不是一个领导者。据说他白脸上留着好看的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庚。

’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否则,分米的人怎么能要求离家这么多米?

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

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财富应该与他的能力和能力分不开。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然而,公西华却过着淋漓尽致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在政治方面,要想成功地治理一个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只有仁慈。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本人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后来,他接待了三千名门徒。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道德品格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生活和精神转换的家园。

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妈妈告诉我,13岁以前是人们记忆的最好时期,所以我一直坚持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3

浅浅的月光在书页上跃动,素纸流转青栀的淡墨色,目光交纵与寂夜唱和。梦里的春秋,因为有孔子而成就经典;而今天的《论语》,因为有杨伯峻先生而重焕生机。翻开扉页,《论语译注》之美,惊世的磅礴,永生的难忘。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传统孝道之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连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都以孝道为立人之根本,可我们呢?空巢老人,虐待老人已成为中国养老问题的代名词,甚至被提至立法议程。试想,当一个民族的道德都须法律来维护时,它离灭亡还会远吗?《论语译注》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纵然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压力大,外出打工,下海打拼的比比皆是,但我们需时刻谨记:“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不求丁兰刻木事亲的惊天动地,也不求王裒闻雷泣墓的感动人心,但求始终心怀父母,常回家看看,无愧于心。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平和心境之美。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不会失去平衡。两千年前的孔子以前也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穷而作乱。这份安贫乐道的心境至为难得。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孔子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颜回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刘禹锡能发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感慨。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勤奋学习之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在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时,应采取诚实的态度,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只有以学为乐者,方能勤奋学习,奋发有为。

遇见美丽,无论时光蹁跹,沧海桑田;无论月色几度谢,桃花年年开;无论青山化作墨迹,江流舞作丝衣。书中的美已经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去,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名南师的大一新生,我有幸在暑假之际邂逅了《论语译注》,并被书中的美所折服,更铭记于心,深有所感。

大学,我们第一次走出母亲殷殷的目光,举起包袱,独踏异乡之旅。或许,我们的思家之情会在繁忙的学业中消失殆尽,但我不会忘记在家中等待自己学成归来的父母,我会经常打电话回家报平安,唠家常……让书中的传统孝道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熠熠生辉。

大学,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许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有钱,比我们起点高,甚至会有富二代,官二代在面前炫耀。但我会时刻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不比聪明比努力;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起点比终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做好自己。让书中的平和心境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绽放溢彩。

大学,不像高中那么苦,那么累,没有老师督促,也没有家长监管。我们会有数不清的业余活动,我们会有打不完的电脑游戏,但我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不负自我,勤奋学习,努力上进!让书中的勤奋学习之美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

书页或是倦了,被风吹合着进入沉眠。抬起头,才发现如水的月光像霜落在木隙一样,精致得似乎可拿捏在手中把玩。

看着手边的《论语译注》C原来美一直就在身边。一景一物一书一画,哪怕是最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论语译注》也能有如此触动人心的美丽,那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世间大美,一种能让你受益终生的美。

不是不曾遇见,而是不曾用心去感触。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4

《论语译注》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较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这次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5

论语译注读后感(1):

《论语译注》读后感

每个人都能从浩瀚的《论语》中读到他想要的东西。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学会了如何度过人生的每一天,学会了如何作为一个普通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事实上,这是我们需要传达给学生的。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这是这个时代的呼唤。春蚕死,蜡炬灰泪,是老师们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照顾每个学生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老师的爱与别人不同。它是严谨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性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把自己的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上,与在座的同事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举起只体现教师爱心的手,共建教育的蓝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快乐的事情,比你更富有的人,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

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了他的身心之中。他之所以能在物质贫困之外找到心灵的安定和幸福,正是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不依赖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存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之中。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

可见孔子在内

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正因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充满志愿和选择的时代,孔子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用心去理解。

论语译注读后感(2):

每个人都能从浩瀚的《论语》中读到他想要的东西。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学会了如何度过人生的每一天,学会了如何作为一个普通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事实上,这是我们需要传达给学生的。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这是这个时代的呼唤。春蚕死,蜡炬灰泪,是老师们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照顾每个学生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老师的爱与别人不同。它是严谨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性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把自己的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上,与在座的同事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举起只体现教师爱心的手,共建教育的蓝天!

孔子说:人不知道也不生闷气,不做君子?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生活中常常能见(读书笔记duhougan)到让你不快乐的事情,比你更富有的人,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

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了他的身心之中。他之所以能在物质贫困之外找到心灵的安定和幸福,正是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不依赖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存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之中。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

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正因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充满志愿和选择的时代,孔子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用心去理解。

论语译注读后感(3):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

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

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

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爱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爱的**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4):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行为方式里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以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透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构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好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好处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礼貌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

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行为方式里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以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6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义、礼教等虚有的东西,做作的让人厌恶。他和他的**连种稻插秧都不会还自居君子圣贤,所有的人民在他们眼里都是低微贫贱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承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没有了”百家争鸣“,那就是剩下了**。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读完《论语译注》我发现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浅,相反,我觉得孔子不该出现在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时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说推崇的大同社会就是我们现在初级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我们至今也没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国怎么可能实现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学而思丢失了,人们只学不思,只为应付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所提倡的仁义之道也缺失了,人自私,见人不济,食则下贱。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义孝顺,谦虚真诚。可是现在的我们多么肤浅做作!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怎么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孔子的观点,但我们不得不说他的思想值得学习。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双手交接,孝敬父母,孝顺哥哥等等。他们都在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我们的礼仪之邦!

以前是不喜欢读《论语》之类的”古董“经典书籍的,觉得生涩难懂,也不符合时代潮流。而这个寒假,却对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爱不释手,不仅是因为他把《论语》很好的诠释出来,也因此让我改变之前错误的想法,对中华名著产生了浓厚兴趣。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对这本书的热爱是许多所谓教授无法比拟的。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孝道方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父母希望子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道的品质,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

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我们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

治学方面,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亦说乎。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依然睿智而有意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需要联系的人很多,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做我们的导师。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它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国人,《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仍然是有意义的。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我们浮躁,尤其是对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让一些人迷失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做子贡所说的是好事。事实上,孔子所说的自然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一个绅士,我们应该有忠诚的美德。我们不应该轻视不如我们的朋友。如果我们有错误,就不应该放弃对美德的追求。我们不应该害怕悔改。人谁无过。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7

《论语译注》读后感800字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800字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译注》读后感800字

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8

遇见美,无论时光如何飞逝,沧桑如何沧桑;无论月亮感谢多少次,桃花年年开放;无论青山如何化作墨,江水如何舞动成绸衣。书中的美已经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去,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名南师的大一新生,我有幸在暑假之际邂逅了《论语译注》,并被书中的美所折服,更铭记于心,深有所感。

大学,我们第一次走出母亲热切的目光,挑起重担,独自踏上了去异国他乡的旅程。或许,我们的思家之情会在繁忙的学业中消失殆尽,但我不会忘记在家中等待自己学成归来的父母,我会经常打**回家报平安,唠家常……让书中的传统孝道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熠熠生辉。

大学,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可能比我们聪明,比我们富有,比我们的起点更高,甚至有富二代、官二代在我们面前炫耀。但我将永远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比勤奋聪明;不比雄心壮志富裕;不比起点和终点。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做好自己。让书中的和平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绽放。

大学不像高中,那么累,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家长的监督。我们会有数不清的业余活动,我们会有打不完的电脑游戏,但我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学***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不负自我,勤奋学习,努力上进!让书中的勤奋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扎根。

书页或是倦了,被风吹合着进入沉眠。抬起头,才发现如水的月光像霜落在木隙一样,精致得似乎可拿捏在手中把玩。

看着手边的《论语译注》–原来美一直就在身边。一景一物一书一画,哪怕是最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论语译注》也能有如此触动人心的美丽,那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世间大美,一种能让你受益终生的美。

不是不曾遇见,而是不曾用心去感触。

***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