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淘文网

你的位置: 淘文网 > 工作总结 > 导航 > 放风筝教学反思

放风筝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12

放风筝教学反思。

岁月在不经意中流逝,新一年的篇章即将翻开。这一年岗位的工作表现如何呢?就可以总结一下,我们便能通过年度个人总结来看看自己在一年的成长情况,岗位年终工作总结怎么写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放风筝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篇一:放风筝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学生能深情地喊出:哦,不!风筝你别走!风筝你回来!……从学生的呼喊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入情境。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工作总结之家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第四: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是让我惭愧的。正因为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给学生读的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篇二:放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正因为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在教学做风筝一段时,学生准确地找出了描写孩子们快活心情的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接下来的环节学生表现得不够主动,而我也没有把它处理得很好,以至于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抒发,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活。我想当时如果能让学生自主体验,自由发挥,说一说他们心中的憧憬和希望,想一想“幸福鸟”的含义,体会一下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风筝上,这才是重重之重。

篇三:放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孩子们为什么在风筝上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说,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彼此都认识,万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送回来。可是,也有孩子说万一别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孩子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风筝或捡到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总之,学生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可是,我为了不让太多的争论延误我们后面的学习,于是让学生暂停争论,让他们课外去做实验,看看风筝究竟要多长时间才会被风吹断,或者自己掉下来。其实,现在想来,我认为自己的建议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不同的人去放风筝,那么风筝在空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么,当孩子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去引导学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并给风筝取名“幸福鸟”,那么,如果丢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来,那么风筝被别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种损失吗?是一种痛苦吗?这样一引导,我想学生就能想到即使风筝丢了,被别人捡走了,那么自己的祝福就送给了别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给了别人,自己的风筝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这不是很好吗?

课虽然上完了,可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我想,遗憾永远都会存在,但绝对不会是同样的遗憾!

fW92.com扩展精选范文

方位教学反思


篇一:方位教学反思

《东西南北》一课是青岛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这一单元中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组织了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目标之一。所以这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课上我让学生自由制图,交流。使学生对实际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和感受。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认识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后,教师让学生帮图上的学生解决一下到桃花村怎么走?学生自主观察、小组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地图上的方向。同时,通过各种指方向练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结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入手,想象东、西、南、北实际所在的位置,通过自由制图、交流到桃花村怎样走、帮学生找到各自的家、做游戏等互动学习,在学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交流中,把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找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方向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教学,由此对教学产生兴趣和新鲜感。

篇二:方位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三年级儿童正处于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结合在一起,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以游览动物园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已有的“方向”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见解,与小伙伴交流,丰富学生对方位的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呈现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参观动物园、乘坐公交车。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处处感受到生活里方向与 位置的关系,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篇三:方位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位置与方向”,新授课大概需要五课时。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结合上述教学目标,反思如下:

1、个人觉得本单元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辨别八个方位,至少应让学生掌握校园内部、学校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关系。为了攻克难点,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课上,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叙述,如:学校在我家的……,我家在学校的……;礼堂在学校的……、教师办公室在学校的……

2、在描述行走路线的教学中,一开始,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不能很快辨别出方向,并加以描述,为了实现顺利过渡,我让学生在路线题的八个方向上先标出方向,再用语言描述,这样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很多,比较容易接受和过渡。

3、教学中的不足:①对课本8页做一做重视不够。这题目提到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方位知识?举例中有“风向的辨认”“燕子每年都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这两个知识点一带而过,没有讲解,学生没注意,也不理解。所以在单元测试中,失分很多。

另外,怎么样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向,我没有准备实物教具,比如“指南针”,结果后来发现学生糊里糊涂,后来又用了一节课去补习,这样教学失去了实效性。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单元教学的反思,总体来说,就是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材教参的钻研,实物教具的准备等等方向。

方程教学反思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新的一年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岗位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写一篇年度个人总结来总结出自己这一年的成长与收获,怎么才能写好一篇岗位的年度工作总结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方程教学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学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 3 ,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 3 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 3 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 x-3=6 ,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 x 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 x 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 x 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篇二: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一开始就有些担心学生不容易学好。因为方程的思维方式和原来的解决问题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学生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难接受新的方法,即使这种方法的思维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弯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维。学生对于新的东西,总是因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简便好用,因为对他们来说用起来不熟练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验算、用方程解决问题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学生要花时间适应这种格式记住这种格式,并熟练地应用也是一大难点。

接着教学怎么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让学生自己来求x 等于多少,学生都能解决。书上介绍的方法是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但是学生的方法都是根据加法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来求的。即使有些学生说不清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我也能看得出来是用这种方法。我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再从天平的原理出发介绍了书上的方法,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说,那我们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来求方程中的未知数,。同时, 介绍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认识了概念后,要及时加以巩固。我出了两道题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二是让学生来解方程。学生很快能算出来,我告诉学生解方程的写法跟我们以前的计算写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边讲解格式一边板书。要求学生读一读解方程的过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过程。然后重新做了一道加以巩固。接下来的难点是验算。我先讲解怎么验算,再请学生来说验算过程,然后把验算过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写下来。

学生作业反馈时,有几个问题:一、用方程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很多都用老方法;二、解方程的格式写法容易出错;三、方程的解的验算过程不是很理解,经常出错。

作业讲评时我们一起纠正了错误,概括了错误类型,要求学生避免这些错误,然而一些学生依然在重复原来的错误。这是数学教学中常有的现象,有些题目第一次用了错误的方法,往往纠正很多次还是习惯用错误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也有几点想法:

一、用方程来表示数量关系学生出现困难,是通过我的帮助列出方程,我并没有及时让学生巩固方法。

二、解方程、验算的过程和格式的教学以我的讲解为主,而那时我没有想办法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生练习时丢三落四较多。

三、我的讲解过多,学生自己的思考过少,类似于灌输,学生学习较被动,到最后模仿解法和格式为主,却没有理解为什么这样写,因此学生有时正确,有时出错,没有掌握好。

四、这个教学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难点较多,而我并没有为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减负思考,一股脑地把所有新的东西都倒给学生,造成学生超负荷。

篇三: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对称教学反思


时间是不等人的,一年过去了,虽然既辛苦又忙碌,但也收获了很多,无论这一年的工作成绩如何,都需要总结一下自己的岗位工作,通过复盘上一年的工作,才能很好地开启下一年工作。好的岗位的年度总结是怎么写的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对称教学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篇一:对称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教师用彩色剪纸呈现给学生美丽的蜻蜓、蝴蝶、飞机图,谈话:“今天,从图形王国里来了一家人,看!都谁来了?”教师用漂亮的图画和图形王国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他们三个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这个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好奇、想刨根问底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

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学生通过对折,很形象直观地发现“只能看到一半”,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剪纸”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思考“我怎么没有想到先对折后再剪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并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教师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结、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故宫、埃非尔铁塔,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四、适当的练习,必不可少。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有思考空间的练习,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少学生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提高练习的实效。

例如:在教学《对称》一课时,我设计了猜图形的游戏:给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请你猜猜是什么图形?其中数字8的设计就非常巧妙,利用“变魔术”的方法分别把8竖放和横放,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有横方向上的,也有竖直方向上的。

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主动,就是一堂好课。

篇二:对称教学反思

讲过《对称》这节课,各位领导和老教师们给我评课,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自己也认真的反思了在上这节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发现自己在备课、讲课、课堂组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讲课的细节处理不当。语言中带有口头语,口头言,导入语言太罗嗦,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如“感知”“识别”这些词孩子们不是很理解,在黑板上粘贴图画找对称轴时,那张图画找的不好。

2. 课堂组织过中,给学生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比较少。

3. 课堂时间安排上,前边的授新知讲的太快了,以至后边的全部练习做完了,课堂时间还没用完,这说明上课时间把握不好。

4. 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找出几条对称轴,讲的方法不是很好。

5. 课件和讲课的内容是一致的,不能点快或点慢。

针对自己在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误的地方,我也接受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意见,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的措施:

1.在讲课的细节处理上。口头语要去掉,如“咱们班同学”改为“我们班同学”,语言不带口头禅,导入部分要尽量简练、清晰。学习目标中遇到的词要尽量换成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在黑板上贴的图片纸的两半采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更明显。

2.在课堂组织中,要利用“兵教兵”给孩子更多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3.课堂的时间安排上,要把时间分配好,留有弹性的时间,这样课堂时间才能利用的更充分。

4.针对每节课的重难点,都要好好把握,讲的方法和用的时间都要准备好,备充分。如对于本节课讲对称轴时,这块处理的不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总结,要比我直接说出结论效果好的多。

5.在讲课过程中,课件始终是和讲课内容一致的,注意把握,对课件也要很熟悉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节课中的一些反思和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精心备课,认真讲课,把自己的课教好,把班级管理好,做一个认真、负责、踏实工作的人。

篇三:对称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种封闭的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自从新课标颁布后,我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势在必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生活才是数学的源泉,我们应把本该生动的课堂还给学生,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我教了北京版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对称》这一节课,经过反复修改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开始,我就用亲切的话语引入玩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玩具中的对称性,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在生活中的许多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很自然地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实物到图片的转换。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对折,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感悟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比较出图片的边沿完全重合,有这样特征的图片是对称的。这一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体会认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归纳图片是对称的,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注意发挥教师必要的讲解、引导作用。

我让学生体会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制作对称图形。如果说第一次的动手操作是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这一次的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体会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创造——自己制作出美丽的对称图形。这一次的动手操作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运用的基础上,进入体会和运用的层面,是一次体会创造的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在教学中,引入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从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对称”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说一说、“做”一个对称图形等活动,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称图形是“对折后边沿完全重合”。这些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体会对称图形的特点。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感受到数学中处处存在着美。数的美,形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

看到数学课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我的心情很好。学生不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都很活跃,都很主动,都很积极,接受知识也很快。孩子学得快乐,学得扎实。我看到了学生的聪明、活泼、自信。也使我看到了新课改的灿烂前景。

数学教学反思


一转眼,一年的工作就这样过去了,写好岗位年度工作报告,算是给过去一年交出一份满意的工作答卷,只能通过认真总结,才能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岗位年终工作总结要怎么写,需要注意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反思”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数学教学反思精选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我已经踏上了“星光”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的教学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差生还不能理解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需加强指导。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和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 (范文网 http://fan) 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

《数学教学反思精选》出自:工作总结之家
链接地址:http://fan

拼音复习教学反思


韶光易逝,新一年的篇章即将翻开。很多单位会进行年度述职,这时需要作好岗位的年度总结,我们要通过这次总结来回顾以往工作有哪些成长与不足,如何才能在岗位的述职时讲得更加有条理,有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拼音复习教学反思”,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拼音复习教学反思(一)

教学内容:复习拼音字母ie ei;iu ui;ei er

教学目的:区分容易混淆的ie ei;iu ui;ei er,为学生正确拼读音节

识读汉字打好基础。

片段展示: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把课本翻到第32页,让他们用手指指着字母,然后跟我读。读完两遍以后看配套的语文学习光盘:听范读,再跟读。经过几分钟的学习以后,部分学生准确分辨出了,还能够读好了;但部分学生却是无法将三组拼音区分开来。我就让学生多听几遍,多跟读几遍。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走神、开小差,没留心听,读起来声音小,音也没读准。课堂开始有点冷场了。怎么办呢?情急之中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某特级教师在教学类似的拼音时用的“激趣”的方法。于是跟学生说:“拼音宝宝当中有几对双胞胎,他们都长得很像,比如ie ei;iu ui;ei er。你们能认出他们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吗?能准确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能说出他们哪里不一样吗?”这次学生都来劲了。一个个紧张地盯着大屏幕看,争着第一个说出这三对拼音字母的不同之处:ie和ei,iu和ui都是i的位置换一下于是发言踊跃,课堂气氛也热烈起来了。教学目的就这样顺利地完成了!

课后反思: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的,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从来都是重点,也是难点。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新教师来讲,我的教学手段是比较单一。综观本堂课,感悟有三:

1.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过程即是以自身整体素质和能力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完全真实的,教学的进程必须以此为基准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而不是单凭自己主观想象或猜测,脱离学生实际的学习、接受能力将教学过程过度理想化,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动机等等。

2.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得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只有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才能吸引住低年段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其中教学语言也是知识呈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还有限,抽象深奥的概念还不会,对形象化的语言反应就比较积极灵敏。课堂上应多运用他们能听懂、感兴趣的语言授课。将学习目标拟人化,个性化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一点从“拼音宝宝”、“双胞胎”对我班学生学习相似拼音字母的积极作用可以看出。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自行发现知识点、解决问题比单纯的口耳相传更重要,也更有趣,更有挑战性。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身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我们也将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展示知识点之前不妨先提个问题,打个问号,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动脑筋,自己观察、想点子、总结归纳,钻研学习内容,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从而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

拼音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我们来创造,只要我们善于把字符变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在拼音王国里尽情驰骋并乐此不疲!

拼音复习教学反思(二)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的,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从来都是重点,也是难点。综观本堂课,感悟有三:

第一,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过程即是以自身整体素质和能力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完全真实的,教学的进程必须以此为基准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而不是单凭自己主观想象或猜测,脱离学生实际的学习、接受能力将教学过程过度理想化,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中,我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动机等等。为此,本节拼音复习课,我运用故事与游戏相结合的情境,复习巩固声母、韵母、音节,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构建师生愉悦的拼音复习课堂。

第二,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得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只有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才能吸引低年段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其中教学语言也是知识呈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还有限,抽象深奥的概念还不会,对形象化的语言反应就比较积极灵敏。为了不让拼音复习课那么枯燥无味,我把故事与游戏融入其中,使得课堂充满了乐趣。从导入到复习,每一个环节我都精心设计游戏,如:采蘑菇、闯关、摘苹果、放焰火、坐拼音小火车、帮五色花治病、送美羊羊回家等,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人人参与,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孩子们学得认真,学得愉快,整节复习很有成效。

第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自行发现知识点、解决问题比单纯的口耳相传更重要,也更有趣,更有挑战性。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身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我在设计“放焰火”、“帮五色花治病” 、“坐拼音小火车”等游戏中让学生区分出音节中的韵母,掌握声母与ü相拼规则和音节的标调方法,会词语分类。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我们也将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拼音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我们来创造,只要我们善于把字符变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在拼音王国里尽情驰骋并乐此不疲!

拼音复习教学反思(三)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帮助学生识字的有效工具,又是低幼儿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如果说语言文字是中国人类文化的摇篮,那么汉语拼音就是摇动那篮框的妈妈的手,逐步地使孩子认识祖国的文字。而我觉得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习拼音,但拼音学习枯燥乏味,如何让刚入学的孩子能有趣而投入的学习汉语拼音,如何让抽象的拼音形象化,则成了我近期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本节课是一节汉语拼音的总复习课,学生刚学完拼音,但又不能熟练拼读音节,这时学生最易厌烦、随意,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拼音情趣盎然地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我把整节复习课的内容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故事串编在一起,“孙悟空漫游拼音王国”展开,学生果然兴趣大增,小眼睛发亮。并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复习,拼读音节,巩固已认识的字,拼读儿歌等内容以不同的游戏活动形式穿插于故事之中,如:声母、韵母、整体认读的分类采用摘桃子,拼读音节采用小兔过河,巩固熟字用找朋友,孩子乐学,拼读兴趣大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孩子们有了学习劲头,所以相对于一年级最头疼的课堂常规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随机提醒孩子们一些习惯的养成,如“孙悟空喜欢坐得端正的孩子”“我们读得响亮一些,让粗心的猪八戒也听得明白”??整节课我觉得孩子们课堂常规也较好,也避免了常规说教。

回想整堂课,不难发现有许多欠缺之处:1、三拼音学生读得拗口,主要问题出在我的教学指导上,无明确强化该怎样拼读,学生只知道“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对于几个难点拼读的,在课堂学习中应及时发现,并及时加以指导。2、总担心孩子的课堂习惯问题,在公开课上束缚手脚,不敢让学生个性展示,个别拼读太少,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重复再现的太少,有蜻蜓点水的味道,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只要略施技巧,孩子又何怕重复,于永正老师教学一首《草》不就是让孩子们反复但又充满情趣地背了好多遍吗?背给妈妈听,背给哥哥听,背给奶奶听……我在教学中也完全可以如姚校长所说,读给孙悟空听,读给猪八戒听,读给唐僧听……学生定会拼读得更有劲、有趣。

分解因式教学反思


时光如电一般的飞驰,转眼间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但这段时间非常的难忘,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在成为一名岗位一年的时间后就可以对其做一个总结,只有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我们究竟该如何写好一篇岗位个人年终总结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分解因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篇一:分解因式教学反思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起点能力,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一个是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以 “ 问题情境 —— 建立数学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 ” 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完全平方进行因式分解。整堂课教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几点是 :

1 、突显特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而完全平方式的判定是关键。所以我比较重视完全平方式特点分析,应用。尤其强调完全平方式标准模式的书写,这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有利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 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 对提高那些偏理科的数学尖子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好处。对以后灵活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求代数式最值等知识有正向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自主训练。我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分解因式的方式完成例题教学。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教学方式。

3 、及时归纳。根据初二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及时的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如完全平方式特点形象概括(口诀记忆法,结构的对称美),因式分解步骤概括(一提二套三查),以及换元思想,配方法的提出。

4 、重视动态生成。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比较强,我对例题教学作了及时调整,由师生合作完成改为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完成解题过程。

5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探索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总而言之,努力营造出平等、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抓住学生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亮点给予帮助、鼓励、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4 、公式中的字母 a,b 可以表示数 , 单项式 , 多项式的广泛意义只是让学生体验,没有让学生开口表达。

以上是我上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因材施教,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篇二:分解因式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中阶段必考易错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学习时节奏应该放慢一些,讲课的时候是一节课讲一种方法,先分析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主。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就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此时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做作业时公式用错,应该注意的地方都没有注意,做完以后判断不出来是不是已不能再分解了,做题错误不断。

一、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

1、思想上不重视,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灵活运用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按照教师的思路,直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较差,没有建立整体观念,对于公式的形式、字母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难度大与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二、反思教改措施

1、备课时认真备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做到有的放矢。

2、大胆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在新课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让学生讨论怎样的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真正理解公式中的a和b,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让学生大胆探索,经历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错题的纠正,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注重总结做题步骤。这章节知识看起来很简单,但操作性很强的,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基础不好的学生需要手把手的教,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多项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①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②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尝试运用公式;③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变形后选择分解方法;④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另外,解题步骤教师应在黑板上示范,多做题、多小考,反复强调,在复习时还要加以巩固。

总之,通过这次反思,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我认识到了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也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篇三:分解因式教学反思

《整式的乘除——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是八年级上整式乘除一章中,属于因式分解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乘除中的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际上是逆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让学生会判断何时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并会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虽然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运算,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它是一个新的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虽然已经掌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然而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对公式的逆用会产生混淆,学生的惯性思维是:平方差公式是 ,完全平方公式是 ,一旦要将公式逆向,部分学生就比较难以接受,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难度就更大一些。在练习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设置A、B、C组题,有效分层,开展课内技能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

教学周记反思


春去秋来,我们的双脚即将跨入新的一年。岗位的年度工作总结已经纳入我们的工作计划中了,对过往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开启新一年的工作。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岗位的年度工作总结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周记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周记反思

今天采访了高校长,了解到高校长1984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自从教以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接受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热爱他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觉悟,爱岗敬业,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教育园地。

通过采访高校长,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与经验。认识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知识地点的储存转移,而是将知识化为智慧,因而他需要渊博的知识,聪明的才智,宽广的胸怀,而这一切均有赖于教师的实习,实践,积累,反思与创作。无论是什么科目的教师,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或许更多的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和满足。

当采访完高校长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倾付自己全部的热情,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教学生知识如果我们仅仅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我不断的学习,探索,更全面的掌握各科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们更全面的的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的工作平凡而辛苦,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爱学生,尊重学生,更要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虚心好学,始终把学习、工作当作一个永无止境的事,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奉献一切,当我全身心投入其中事时,我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幸福和快乐。希望通过我点点滴滴的努力让我的学生们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心灵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十四期兴隆顶岗音乐学院张薇

《教学周记反思》出自:工作总结之家
链接地址:http://fan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篇一: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利用文本知识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回顾课堂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在上课时,由于紧张,总想使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完美,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失偏颇,以至于在教学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指导感情朗读,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学时间过长,而导致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蜻蜓知识环节的第二教学时间显得有些紧张。

二、忽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花絮时我缺乏课堂机智。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学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学生不顾形象。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得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

篇二: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一课看起来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其实不然。就课题提问,可以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两个问题:谁放飞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就复杂一点了。从课文的第一到第六自然段可以看出: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可以成为放飞蜻蜓的理由之一。那放飞蜻蜓还有哪些理由呢?有老师认为:因为蜻蜓尾巴的作用很大,所以放飞蜻蜓;因为蜻蜓眼睛的本领大,所以放飞蜻蜓。我认为这两点很牵强。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从课题入手,引导来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放飞的蜻蜓?孩子们有争议有的说是翠贞,有的说是大家,其实就是当时的那些孩子们。那么是谁让他们放的呢?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怎么让孩子们放的?引导孩子去发现,陶行知是用商量的口吻跟孩子们说的,不仅如此,还让孩子们发现,蜻蜓的尾巴和眼睛不仅长得奇特,还有很大的作用。从介绍蜻蜓上,来告诉孩子们这个蜻蜓必须得放。孩子们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地开心,因为孩子他们捉到了蜻蜓,到最后他们心甘情愿地放飞了蜻蜓。只是因为陶行知的方法好,真不愧是一个大教育家。再次深入,那么,陶行知是怎么让孩子放了蜻蜓的呢?在这里穿插写法,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篇三: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细读课文后,觉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