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淘文网

你的位置: 淘文网 > 实用范文大全 > 导航 > 《诗经》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0-08-19

《诗经》读后感。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文书的重要性,实用文书一般都有统一的规范,实用类文书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孕育出了灿烂的诗歌文化。秦汉之时,汉赋辞藻极尽华丽,乐府叙事荡气回肠。唐宋之际,有谪仙人的浪漫潇洒,也有杜少陵的忧世伤民,有苏东坡的豪气万丈,也有柳三变的醉心繁华,浅酌低唱。华夏文明里,诗书代代相传,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诗经》。两千多年前,中原人烟稀少的旷野中,纯朴的先秦百姓的兴之所至,放声高歌;嘉宾集聚的欢乐宴席上,所奏之乐悠扬清雅;伴随着繁琐周礼的肃穆颂歌在庄重古朴的庙堂奏响。他们所歌之词便是《诗经》的来源。周代的先民们把汉字的音韵之美以诗的形式传之后世,同时传承的,还有那精炼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为先”,孝之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诗经》中便有很多相关诗句。《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道尽了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察与感激。《凯风》中“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则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风起兴,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枣树。小枣树在南风的吹拂下茁壮成长,就像母亲用温暖的爱抚育我们长大一般。如今,当我们吟咏起这优美的诗句,脑海里也不禁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幼儿身边,总少不了父母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保护;成长的路途中遇到挫折,总少不了父母的安慰与鼓励;当孩子长大,即将远行,总少不了父母的担忧与叮嘱。光阴荏苒,孩子从柔嫩的树苗长成参天乔木;岁月如梭,却也使父母沧桑了脸庞,花白了鬓发。自《诗经》始,历经千年,一代代的父母对他们的子女付出无私的爱,历经千年,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亦在感叹:“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中父母子女间的温情体现了先民们对世间美好情感的歌颂。然而许多美好不能长久,因为它总被罪恶打破——那便是战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纵使边关烽火不绝,华夏子民们却从来不是好战之人。征人思妇,自古有之。还记得那句著名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那便出自一位离家征战的士兵之口。这是他对妻子的誓言,却也因战争变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们,则是“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于采摘卷耳时都无法集中精神。千百年来,战争使多少妻儿离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战火仍旧未熄。处在战乱中,最无辜又最受伤的,却是平民百姓。炮火声不绝于耳,死亡的恐惧日夜相随,饥饿与疫病更使他们的生活被黑暗笼罩。而中国人民是幸运的,我们享受着安定祥和,我们不用担心美好家园顷刻变为断壁残垣,我们不用担心无情的炮火将我们与亲人阴阳两隔。因为我们生活在爱好和平的中国,因为自《诗经》始,先民们便把和平的种子深埋心中,代代传承。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上古淳朴自然的民风贯穿于每一首极富韵律的诗歌中,造就了诗经的“思无邪”之美。在《诗经》中,人们是那么直率地抒发着他们的情感,他们赞君子德行高尚温润如玉,他们讽小人无德不死何为,他们欢欣于他人相赠之物并要投桃报李,他们感叹国家昔盛今衰而痛彻心扉。对于德行,对于为人处事,对于个人发展,对于国家兴亡。《诗经》以精炼的语句包含了世间万象。读诗经,我们能懂得去赞颂美好,揭露丑恶;我们能懂得礼尚往来,相互赠答的处世之道;我们能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这许许多多的情感,自诗经中源起,经过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的传承,已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舍。

溯诗歌之源,我们感受优美文字中浓烈的古韵清香,溯诗歌之源,我们回顾精炼语句中灿烂的思想光芒,溯诗歌之源,我们追寻传统文化的起点,感受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变迁。

淘文小编推荐阅读

小红帽读后感,读后感300字


小时候,我最常看的书是小红帽,喜欢的人物当然是小红帽啦!

每一次在看这本书时,我就会幻想我是故事中的小红帽女孩。在里面,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不用烦恼这个、那个,多逍遥啊!而妈妈就会用心的为小红帽得很可爱,并温柔慈祥的交代每一件事,走在路上,不看是俗的眼光,总是快乐单纯的去做每一件事。这就是小红帽的特质,恰好我也是。

但是,当我看到精采的部份,就会让我感到又好气又好笑,我心里想,小红帽好笨喔!大野狼这坏,你还相信他。不过小红帽就是这样,既温柔又单纯,无法想那么多。要是我呀!才不轻易的就相信别人呢!不过仔细想想,我好像也是这样。

我会喜欢小红帽,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相同之处了。我根本就是小红帽第二号嘛!可是回想起来,要是全世界的人都是小红帽,那不就天下太平了。因为每个人都很快乐、单纯的去看待每件事情,互相扶持,就不会有任何的心机和不好的心态了。所以,我还是建议每个人可

《青鸟》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青鸟》这本书,知道了什么是幸福,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幸福,其实幸福并不是那么难得到的。如果我们经常怀着无私、美好的意愿,那幸福就近在咫尺之间。

樵夫的孩子狄狄和美狄在平安夜见到一位仙女,仙女说她的小女儿必须得到青鸟,才能够幸福。她便吩咐狄狄和美狄去寻找,仙女给了他们一顶帽子,帽子上面有一颗魔钻。两个孩子为了帮仙女的小女儿找到幸福,用仙女的魔钻召集了贪生怕死的面包、滑稽可笑的糖、性情暴躁的火、生性随和的水、温和可爱的牛奶、阴险狡诈的猫、忠诚勇敢的狗和天性善良的光,先后搜寻了思念之乡、夜宫、森林、墓地、幸福花园和未来王国,但是,他们却一再受挫,醒来后才发现,这一年的经历只是一场美梦。

狄狄和美狄发现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里。这时,邻居贝尔兰格太太来到他们家,请求狄狄把他的小鸟送给他生病的小女儿。这时,狄狄意外发现小鸟的颜色是青色的,小姑娘因为得到了青鸟,病马上就好了。可是青鸟却飞走了。

正因为不理解内在生活的重要性,人们在追求幸福时,总是南辕北辙;或是因为物质条件不如别人而痛苦不堪,或者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丧失幸福,或者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知醒悟。如果科学地探求,不是源自真理本身的热爱,而是为了满足人们膨胀的物质欲望,那么人类的社会只能离幸福越来越远,幸福只能向内寻求,只有在领悟了内心的法则之后,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并不藏身于某个遥远的童话般的地方,它就藏身于我们身边,藏身于日常生活里,但却需要智慧和眼光去发现它。例如我们,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学校里有老师的殷切教诲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幸福也不是一旦找到就能永远占有,而是一种不断探寻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并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红岩》读后感


小说《红岩》,以饱满的热情,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解放前夕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个人间地狱的残酷和黑暗,刻画了战斗在敌人铁窗烈火中的优秀中华儿女的高大形象,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行将灭亡之时的凶险毒辣的嘴脸和反动本质,赞颂了为革命英勇牺牲的一代英雄。

小说《红岩》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又是一曲悲壮的英雄颂歌。读了它,使我们了解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些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读了它,会激励我们继承烈士的遗志奋进不息。

读过小说《红岩》之后,一个个英雄形象历历在目。

共产党人许云峰伯伯,在狡猾的敌人面前,不低头,不弯腰,不怕严刑拷打,不受金钱名利的引诱。他义正辞严揭露敌人的阴谋和骗局,使敌人的阴谋伎俩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张张狰狞的面目原形毕露,许伯斗得敌人焦头烂额,表现出共产党人勇敢和智慧。

童工出身的江雪琴阿姨,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敌人对她严刑拷打,皮鞭、老虎凳、辣椒水、竹签,这些刑具她全领受过了。然而,敌人只能摧残她的肉体,却丝毫不能动摇她的信仰和意志。直到为革命壮烈牺牲,她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含笑走上刑场,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

地下党员华子良爷爷,为了革命的需要,十几年如一日,装疯卖傻,风雨里到处奔波,忍辱负重地埋伏在敌人身边。他为革命吃尽了千辛万苦,表现了共产党人忠贞不渝的高资品质。

成岗,刘思扬、齐晓轩等无数先辈,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一个个闪光的英雄形象,催人泪下,促人前进。革命先辈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用生命和热血闯出一个新天地,终于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光芒四射的一片朝阳。今天,英雄的业绩名垂千古,英雄的夙愿已在神州大地实现,九泉之下的英灵经过铁窗烈火的考验,现在可以舒展笑颜了,因为,新中国已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四化建设的后备大军我们青少年一代也跟上来了。有志的一代青少年,正沿着陡峭的科学之路奋进不息。如果说,现在青少年所走的路是通向四化的路,那么这条路正是当年曾经战斗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铺成的。前人铺路后人走,亲爱的朋友们,振奋起革命精神吧:继承先辈遗志,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前进、前进、希望就在眼前。

《劝学》读后感


以往写读后感是就所看文章内容立意、论述,联系实际同理可得,末了,笔锋回转、收回话题即可。而

《劝学》这篇精美的古文早已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且有声有色,再要就此说些什么,那只能扯开去了。

这篇荀子写于二干多年前的文言文毕竟与如今的白话文相去甚远,以我的水平,不看注解只能通读,若要深究其间某些字、词的含义就难了,即便如此,我还是看不横其中的个别句子。可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它、朗读它,即便不知所云,每每读来,朗朗上口,齿颊生香。尤其是那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工整、有韵律,倒真正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口中读着,两耳便同时将这些清朗的字音一个个收了进去,似喝了口凉水,又像含了片薄荷,清清爽爽。感觉是种很奇妙的东西,而古文恰恰能给你朗读的感觉,妙不可言。

古文之美,亦在简约。古文往往短小精悍,但其白话文的译文可就长得多了。我们看译文是助于理解,但从不会欣赏译文,倒不是嫌它盗版,只是感觉上已繁琐得很。繁琐容易简洁难,古文中主语可省、宾语可省、量词可省、关联词可省,省得有分寸,省去了也看得懂,而且更耐看,更有韵味,这便是古文之美。

古文之美,还在柔。且看,古人惜墨如金,但之乎者也是少不了的,我以为这四个字独有妙处。之、者、也分别位于句中或句末,多半拖长了声音念,给人一种稳稳当当又悠哉悠哉的感觉,一般阵述句中的生 硬语气便由它转为亲切柔和。乎常用于感叹句戴疑问句末,无义,音短且轻,念到乎字,前半句中激动、气愤之类的情绪便都随之轻轻带去一部分,语气又趋于缓和,一时的心急气盛开始转为冷静。古代文人的儒雅也在这里显留一二了。儒者,柔也。水,柔也。柔是一种宽容的美。因此有些文言文读起来就是糯笃笃的,而即便是议论文,也不会过激、尖锐,总显得诚心诚意,心平气和。

当然,古文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以上仅为读《劝学》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