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淘文网

你的位置: 淘文网 > 心得体会 > 导航 >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0-08-17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也许我跟一般人的想法不一样,但是至少现在的我认同我全部的思想。恶意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肯定有些许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WWW.FW92.com

本人1999年参加工作,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xx年。真正开始有意义的读书还是从xx年学校申报市级科研课题开始。从那时候以后,我便对读书有了自己的体悟,从中汲取营养。像学校征订的各种杂志:《辽宁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学政史地》、《班主任》、《现代教育管理》、《课堂内外·教师》等;本地刊物像《清原教育研究》、《抚顺教育》等;自己订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再有就是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本学科的和通识性的。
xx年1月,我从一位朋友手中借到了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个假期,没读多少,把建议的前20条勉强读完了。结合每条建议写下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
春季开学,根据学校调整,我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德育主任。可以说xx年的上半年基本上没读什么书,我花了大量精力去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只写下了一些德育手记和案例,但总感觉时间紧张。读书少了很多。10月份以后,我终于不再为自己没有时间而开托。坚持每天清晨3点起来阅读、思考和写作。我要尽快完成我的读书计划。到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阅读已读完近一半。在这里节选我的一部分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一起共同成长。
作为班主任,感觉最头疼的就是后进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我建议您读读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把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对于智力问题造成的后进生,我看不是补课所能解决的!我认为补课是“有钱人的游戏”和“造就有钱人的游戏”。苏老认为“补课”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眼下的“补课”无外乎两种:一是特长生,各种特长班;二是知识性,以升学为目的,通过补课,提升应试本领,拿到高层象牙塔的入场券。于是“阔佬们”开始为孩子们打造理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了疯狂的有钱人的竞技活动。以知识性为主的补课,好在是认识到了读书还是有用的。但被那些“被造就的有钱人”找到了致富门路,他们在课堂上轻描淡写,为课后的“补课”埋下伏笔。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后进生一旦被唤醒,他们是很有可能变成“后劲生”的。他们的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是难以想象的!让我们用良知去唤醒可爱的学生吧!
苏老关于做好后进生工作的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做赘述。就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句话:读书有三种结果‘一是为你戴上近视镜;二是为你戴上望远镜;三是为你戴上显微镜’。
接下来,我谈谈对第八条建议“关于获取知识”的理解。首先一定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思考活动。就是我们先人说的“学贵有疑”。用我的话来理解就是备课时,多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给学生的留白处,恰恰是教师精确备课所产生的。
如何让学生产生疑问?“苏老”的建议主要是从“讲”与“不讲”谈起的。那就是要根据学情的不同,“该细讲时就细讲啊,准确把握我的课堂啊!啊哈伊儿、伊儿哟喂,该不讲时就不讲啊,不把学生放一旁啊!”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替代学生思考和疑问,而是帮助他们做好思考和疑问的短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多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用知识获取知识!
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始终是每位教育人的永恒追求。建议大家看看第十一条“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里我还是谈谈课堂教学效率吧。新课改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一时间出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10+35”等模式;循环大课堂等等;以探究有效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课堂、或是探究以高效教学模式为主的高效课堂的文章屡见各种杂志、报刊。究其实质无外乎本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做出的有益尝试。
有效也罢、高效也罢,要我看,就是在时间上下功夫。只要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大,就是有效的、甚至是效率高的。就像“苏老”所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当我们的课堂45分钟发挥了最大的效益,这种补偿不是补多长时间的课所能换来的!让有偿补课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最近几年,经常感叹: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以前苏联的教育为蓝本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走出模仿的阴影,甚至是模仿的也不像呢!之所以这么说,通过《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就有了清晰的答案。按照“苏老”的建议,他认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

fw92.com编辑推荐

读后感


正如译者王邵励所说:”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是一本经历了时间检验的书”,是的,这本书自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岁月里给予了无数人人生智慧的导学。

沉思录的原著作者马克-奥勒留是著名的古罗马帝国”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也是西方历史上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被尊称为”帝王哲学家”。他虽从小接受古典教育的熏陶并在继位后日夜操劳风里来雨里去,却依然没能挽救古罗马帝国的强盛繁华。但是其与自身灵魂对话的十二章沉思录就成为了斯多葛派哲学的重要里程碑。无疑,沉思录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关于人生的宝贵启示。

沉思录可以简单归结为64箴言,即:信守天命,敬畏自然。顺势而为,随遇而安。遵从本性,安分守己。看穿生死,淡泊名利。保持理智,洞察世事。抵制诱惑,弃绝兽欲。与人为善,宽容真诚。言行有度,正道而行。

读罢全书,让我最为感动的首先是作者马克-奥勒留本身。贵为一国之君,生来居于万人之上,奥勒留依然能够自小修身养性,认真学习并在闲暇时间用心思考人生问题,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有所成就实属不易。而且在公元161年掌握国家大权之后对国事始终呕心沥血、恪尽职守,从不酒池肉林、风花雪月尽享荣华富贵。他本身就为我们、为当今的掌权者树立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为人处世的榜样。

译者说沉思录原著字里行间间或充溢着语词的模糊、断裂、闪烁和矛盾,可见当年奥勒留内心追求自由的艰难历程。他在征战劳作之余静下心来写的一字一句与灵魂的对话,实属深刻,铭心。其中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如果有人对你做错了事,那不要与他计较,反省错误行为是他的责任,犯错的人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些从根本上都与我们无关。实际上,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宇宙的普遍法则来约束自己,按照我们人所特有的本性来正确的行动。” 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间生存,要不被他人他事扰乱心间又谈何容易?毕竟我们不能控制的太多,所以只需按照时间的普遍规律做好自己就够,简单纯粹,而又不失自我地。我相信若是用心谨记沉思录带给我的思考,就一定会找到自己需要的方向,看透生活的本质,活出自己的颜色,让青春无悔。

据说世上有两种人活得最自在,一种是生来的乐天派,另一种是被逼出来的哲学家。我想我不是一生来的乐天派,那么就要 ”通过沉思来获致心灵的宁静,通过后天的思想努力,学着看穿生活的本质,认清对我们有用的那极少的东西,从而过得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在”。

沉思录带给我的在这个喧嚣闹市灯红酒绿外的一份安静,一份思考,一份纯粹,必定会伴随着我在往后遇见的阳光风雨中傲然微笑,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愿我们以后风雨同行--沉思录。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1000字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书中作者把理论分析与实际事例相结合,用通顺流畅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做,如何做好教师。我来谈谈读本书第六章“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的一点感想。

每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后进生”,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一个班级的学生们,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的能力,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使得班里都会存在少数的后进生,所以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工作作者在书中给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我结合作者的做法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做几点总结 :

一、对“后进生”付出更多的感情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就对他们不理不管,使得这些孩子不知不觉的成为班里的特殊人,从而自暴自弃,要让他们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下成长,对这些孩子要更多的付出一份感情,给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要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从而提高他们的上进心,在人生的轨道上正确的发展行驶。

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他们,我们要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们可以专门给他们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要用良好的教学设

设计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也要做好思想准备,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很艰辛,不要想着能一下让文中“费加”这样的孩子能背诵一篇文章,解决一道难题,我们要下功夫去帮助他们,在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要对后进生以赞许为主,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他们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三、让“后进生”多读书多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专门指出,“对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们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要学会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读书,帮助他们寻找适合他们的阅读书目,让他们多读书,让他们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大脑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教育转化”后进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以更饱暖的感情去对待他们;更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从而让”后进生”不再后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明天。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的读书心得


前不久,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读美国教育界知名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阐述了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感受颇深。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收获:

一、建立一套有效的课堂纪律体系。

课堂上须有一个纪律体系,即一套规章制度,一旦有学生违反了其中一条,须接受相应的处理。这个处理结果并不是教师在学生违反纪律时临时决定的,相反,它受到的恰恰是最初制定的纪律体系的约束。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课堂纪律体系,并不断地完善,让每一位学生知道我们上的每一堂课除了在学习知识外,还有一套规章制度,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按章程办。

二、规划好自己的教学。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一般都会精心备课,写教案。教案中一般都会写出明确而又合理的教学目的。但是往往到上课,我们又会忘记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向学生简单陈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如每节课开始时,告诉他们,“猜猜看,在今天的课上能学到什么?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们才会知道要学什么。

三、构建积极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向学生祝贺生日;带着笑容迎接学生走进教室;向学习任务完成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询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这些可以随时提醒我们记起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事。多做几件这样的小事,学生们会因此有很大不同,而我们自然也会有所收获。

四、影响力: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认识到自己将影响别人的生活;记住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最不喜欢的老师”;一生的激励,建立一个“我与众不同”文件夹;让学生知道失败是学习的良机,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这些影响力中,其中一生的激励对学生们来说比起知识更需要。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对他们的激励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一生。受到激励的人将会有更大的成就,只有知识而无激励,一个人将一事无成。书中结束部分,讲了一个一位老师如何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一个学生的生活的例子,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以前学校曾承担一个关于“激励教育”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每年都列出了学校许多类似的成功案例。的确,影响力是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从而使我对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再次一口气读完《平凡的世界》,感触仍旧很深。文中路遥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洪流的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

读完整部书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中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这也是文中少安、少平兄弟俩生活的真实写照。

少安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这种责任包括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为了供弟弟少平和妹妹香兰上学,成绩优异的他13岁高小毕业就回家参加劳动。由于他精明能干和不怕吃苦,18岁时已被本队社员选为队长。在我看来他奋斗的目标很明确:摆脱贫困,并回报社会,为此他在生产队是就借口划分猪饲料地位社员扩大自留地,改革开放后又趁着东风办起了砖厂,最后成为“冒尖户”并为村里翻修了学校。当然,奋斗的过程中挫折在所难免,就像因雇了一个骗子烧砖师傅,导致砖厂倒闭。那一次,面对上万元的高额欠款,面对邻里的冷言冷语,少安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人是脆弱的,但人又是最顽强的,少安在媳妇秀莲的鼓励下又一次重新迈开脚步,重新踏上创业的征程,并取得了成功。

相对于少安,我觉得少平更令人难懂,他生长在农村,思想深处摆脱不了农村文化的影响,但由于接受了较高教育,接触了许多新思想、新事物,他又不愿意受农村的限制,于是,他没目标、没计划地离开了家乡独自去闯天下。

我绝对没有轻视体力劳动,看不起农民工的意思,但在工地上,少平与一个目不识丁的民工有何区别,甚至不如别人,我认为作为一个在当时已算接受过高等教育得年轻人,不应该在背石头、打炮眼之类的工地上贱卖自己,而应凭自己的学识和聪明才智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体现人生的价值!更何况他有过这样的机会,却一次次放弃。

我和少安一样出身农村,我和少平一样接受过较高教育。我有少安般的责任感,无论对家庭还是对社会;我有少平般的闯劲,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有我的奋斗目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抓住机遇改善、改变工作环境;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服务社会。

奋斗的过程中挫折在所难免,我有准备!

通过努力,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有信心!

2021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最近读完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捧读此书,分明感受到作者新锐而独特的视角及他那丰厚学养,思想,智慧都在滋养,渗透教育者的心灵,进而提升着自己的智慧。因此,读一读,品味,思考;再读一读,再思考,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其中以下几点让我深有感触:

1.教师要终生学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即终身教育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由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

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教师要善于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

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

读着读着,正犹如在与一位睿智的教育大师

零距离的对话,虽是无声,却感觉到彼此心灵交融相通了。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得范文


当我拿着郑杰校长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时,本以为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校长,给教师指点这,指点那而已。可看着看着,感觉这些建议透露着内心的真诚,条条都说在了我们新时代教师的心坎上,郑校长认为他容忍不了这本书中有一个字是不真诚的,就冲这一点,这书就该看。细细品读,确实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感到郑校长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校长,而是一个素未谋面的知己。他用朴素的文字语言告诉我们:教师做为一个完整的人,要有精神空间,教师也应享受生活,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为自己而教;要有宽容精神,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学会欣赏缺憾等等。

读了这本书,要对书中的一百条建议,一下子消化可没那么容易。初次读感受最深的是:

一、多一份宽容,用爱心撑起希望的绿荫

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个性不一的几百个孩子,在学习上,在为人处世上,在特长上我们是不可能做到一刀切的,现今社会不是弘扬个性吗?如果我们一味的用自己的要求去衡量学生,培养学生,过于追求完美,你会觉得很累,当然,你可以尽量追求完美,但我们要放正心态,学会包容地接纳身边的每转载请注明出处!一个学生,学会以每一个学生为基准,用我们那博大的爱去打开他们

们的心扉,让我们在爱心中去收获、追求,对孩子多一份宽容,让学生学会做自己人生舞台上的主角,从它的幸福成长中获得幸福,让我们用爱心撑起他们希望的绿荫。

二、欣赏缺憾,让困难成为锻炼的机会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只有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教师如果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困难,我们退缩,还是前进?郑杰校长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转载请注明出处!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

三、继续学习,让青春永葆活力

郑校长说到有很多理由支持教师可以不再学习,比如,教师工作量太大,平时工作很辛苦;教师现在掌握的知识用来教学生绰绰有余;教师已过了学习的年龄,记忆力差了等等,但支持教师应继续学习的理由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教师如果不学习,她的学问就会停滞不前,则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就像一股泉水缺少了灵气。所以只有不断的补充,才能永葆青

春活力。

总之,郑杰校长这本书中安排的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着四个部分,让我在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心灵的萌动,相信以后我还会时不时的翻阅这本书。

《光辉的旗帜》读后感


我读了《光辉的旗帜》这本书后,我深受感触。从中我知道了祖国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从而也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

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第八课《万象更新共和国》,其中的白欣鑫的事迹让我深受教育。同样生活在和平年代,同样的年华,同样是四年级的学生,但我却没有真正理解“爱国”的含义,而白欣鑫做到了,因为她爱国,爱国旗,当一名“升旗手”是她愿望。特别是在旅游和升旗仪式中她毅然的推掉了旅游,而选择了参加升旗仪式,真是令人感动。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许许多多的革命战士都是在国旗的鼓舞下,浴血奋战,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让人精神振奋,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向白欣鑫一样,热爱祖国,热爱国旗。那么在每周一升旗,仰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大家站在国旗下,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在下面讲话,还要唱好国歌,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从入队的那一天起,就告诉我们: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因此,只有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将来才能为祖国做贡献,才能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要“告诉世界,告诉未来,新的世界属于中国,属于中国。”

让我们青少年行动起来吧!

《感动的力量》读后感


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不论老年、中年、少年,还是幼年,哪怕是婴儿,只要有正常的思维,都会有自己的感动,在感动中寻找力量。以前我对这种观点,并没有太深的理解。前进的动力来源于自己前进的方向,可是随着我步入不惑之年,我终于发现,因为有感动,所以我们生活才精彩。

我为许许多多的事情感动过,间接或直接的改变着我懒散消极的性格。其中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流失的感动,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执着的感动,有“荣誉即吾等生命”信仰的感动,有“万里长城永不倒,万里黄河水滔滔”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动,还有尘苍那句“我们有最优秀的队员,最年轻的思维,最勇敢的幻想,创作是我们的主题,年轻时我们的优势”。

现实生活中,我读书学习到二十一岁,参加工作整整二十年。从0岁到四十一岁,成长、学习、工作、生活历程中让我感动的人和事很多很多,最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一双最最朴实的、从未念过书的父母。

学生时代,从上小学到读初中、高中、大学,我被我身边的老师、同学、兄长所感动,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我的学习;更被我的生身父母所感动,他们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想当年,地处偏僻农村,每年仅靠几亩薄田,父母养育我们姐弟三人,供我们吃穿,供我们读书识字。物质的匮乏、生活的坚辛,非当今时代之少年所能体会到。想当年,过年吃顿肉饺子,还掺了不少菜;平时穿衣服,老三穿老二、老二穿老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开学前最怕见先生(老师),只因又要交那一、两块钱的学费(放在今天的小孩眼里,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呀!)……

生活困难时期,让我感动的一些“小事”还有很多,不善言辞的父亲,平时虽然很少跟我们交流,但他对我们的爱却并不少。那时,吃的东西很差、有营养的荤腥食物更少。爸爸每次参加村里的白事,都会在子夜时分收工时端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底下放几片肉片(那是爸爸省下的……),到家后,把我们姐弟几个喊醒,让我们趁热吃。而作为小老巴子的我,常常是吃得最多。爸爸在村里油坊炸油,也偶而会在夜深时带一些花生米油面子给我们解解馋……

工作了,我每次回家,和我交流最多的,往往是母亲,父亲仍然少言寡语。但他难得的一句瞩咐、一句提醒我都会铭记在心。比如:工作要认真、细致;待人要真诚、实在;生活要简朴,不能浪费;做干部了,手不能伸,要时刻为群众着想……

想想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我觉得,能有今天的工作,今天的生活,应该常怀感恩之心,以踏实的工作来报答父母、报答社会。今天是西方的父亲节,可是上个月父亲刚刚离我们而去,我再也没有机会孝敬我的父亲了,因此我要更加珍惜赡养老母亲的宝贵机会,抽空经常回家看看,过段时间把老母亲接到家里来,让她更好地贻养天年。

感动的力量是无穷的。常怀感恩之心,能更好地促进工作,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我要勤奋工作,以更加优秀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为江苏水利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贡献一个水利尖兵微不足道的力量!

《论语》读后感


《论语》每个人肯定多少都读过一些,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无聊,一些读不懂的古文放在谁面前都会觉得无聊,但有一次,我又从书柜里发现了我那本陈旧的《论语》,闲来无事就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谁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里面的内容好像无师自通,一看就懂,也许是读过好几遍的缘故吧,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读《论语》了,从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孔子渊博的知识,更体会到了孔子流传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个自强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风日下的乱世,但孔子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个品德高尚的贤人,他不因为自己地位卑微而随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说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孔子还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圣人,这绝不是个人的小聪明,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创造的大智慧,无论是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灵的花朵。

读过《论语》之后,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视“文、行、忠、作”。不仅重视课本知识,更强调社会实践,这正是当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如果拿孝道与学业来比的话,那就像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之”。

《论语》其实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不光讲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琐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没读《论语》之前,我觉得历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对“道”视而不见,读过《论语》之后,我发现孔子与历代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站在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为本”的千古绝唱。

《论语》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读,就会读懂其中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假期读后感


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妈妈篇)

xx小学 二年级一班 王xx妈妈

前几天看见女儿津津有味的读着《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发现还时不时的点头微笑。当时我就想是什么内容把她吸引住了呢?闲暇之余我也拿起了女儿读完的这本书读了起来。

这是一本罗尔德.达尔作品典藏,书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他们分别是三个饲养场的主人。他们虽然都是有钱人,但是都是卑鄙龌龊的家伙。他们的名字是博吉斯,邦斯和比恩。

博吉斯,邦斯和比恩都憎恨狐狸先生,于是决定把他们全家除掉。这三个人拿着枪,守在狐狸先生的洞外......但是聪明的狐狸先生总是有办法来对付他们,最终一直守在洞外的他们也没等到狐狸一家出洞。狐狸一家用智慧和力量带动了所有的动物在洞里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读完后让我再次感到团结就是力量,做事只要肯动脑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宝贝篇)

xx小学 二年级一班 王xx

放暑假了,我让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的书,把书柜都放满了。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一书,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吧!

山谷里有三个饲养场主,他们是最有钱的人,但也是最卑鄙龌龊的三个家伙。博吉斯是最胖的,他是养鸡场主;邦斯是最矮的,他是养鸭和鹅的场主;比恩是最高的,他是养火鸡的场主。常见他们的小朋友常说一首儿歌:比恩,邦斯,博吉斯,一高一矮一胖子。三个坏蛋真是坏,模样虽然不一样,没有一个不贪财。

书中还有聪明的狐狸一家,他们三个坏家伙都憎恨狐狸先生,于是想把他们除掉。他们三个拿着枪,阴险的等在狐狸先生的洞外......但狐狸先生自有对付他们的妙计,就这样,一场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开始了......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要多动脑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好东西要一起分享。我觉得我们不要做小气卑鄙龌龊的人。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


狐狸,被人们誉为最聪明的动物,但它在众多的故事中一直扮演着奸诈的反派人物,是专门做坏事的,这次,狐狸先生又做坏事了,可这次的故事,一定会让你对狐狸奸诈的形象大大改观。

比恩、邦斯、博吉斯是你所能遇到最卑鄙、最小气的人,他们憎恨狐狸先生,决定把他全家除掉。他们带着猎枪,阴险地守在狐狸先生的洞前……但狐狸先生自有对付他们的妙计!于是,一场智慧与力量的较量开始了……

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狐狸先生一家是那么的无辜、可爱和温馨,三个卑鄙、小气的饲养场主,无疑给人们一种可恶的感受,“三个坏蛋真是坏,模样虽然不一样,没有一个不贪财”,孩子们的眼光无疑是单纯的、公正的,连孩子们都觉得三个饲养场主真是坏,那三个饲养场主还是好人吗?这无疑是肯定的。

狐狸先生机敏睿智、善于动脑、不畏暴权,在任何极端的环境和诱惑下始终保持清净的头脑,而且他相信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他能在捕食的过程中能够事先了解各个对手的情况,根据风向掌握敌人的位置,从而能避开敌人,顺利取得胜利果实;他明知每次出去觅食都有危险,但他总是能勇敢地面对危险,同时又很小心,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他没有自私的想独享食物,而是准备于这些小动物一起分享食物,正因为他愿意团结其他小动物,獾也正好利用自己挖洞高手的优势,帮助了狐狸先生,为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狐狸先生着实配得起“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个称号。或有人已经注意了,我对狐狸先生的第三人称一直使用的是“他”,而不是“它”,在我心中,狐狸先生的优秀,早已超过了人,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真的有人能像狐狸爸爸一样冷静的处理吗?

狐狸先生是值得肯定的,这本书也同样是值得肯定的!这本书不仅仅讲述的是一个狐狸家庭的故事,也同样教给我们许多的优秀品质!

《狼图腾》读后感


《狼图腾》以狼为主线,颇为深刻地探讨了草原民族的性质,当中不可不说有着许多的大智慧。我不想把这本书上升到一个民族的内心灵魂这样的高度去理解,若真要表现一个民族的灵魂,由一个汉人来作书恐怕较难触及。

苍茫草原上的蒙古民族,将草原、牛羊、狼这些自然界的种种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死后实行“天葬”,希望灵魂由狼带到腾格里去。正是对自然有着崇拜与敬畏,才使得这个民族与狼结下说不清的情缘。

书的开头就讲述了主人公与狼的一场惊险“邂逅”,死里逃生后的主人公从此对狼的感情也开始变得复杂,即不是单纯的爱或恨。狼袭击牧场,甚至袭击草原上的牧民,一般我们都将其视为大敌,恨不得把狼都灭掉。然而,狼也是这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维护者之一。在食物链上,狼每年消灭大量的黄羊,间接保护了草原的资源——牧草(黄羊大量消耗牧草,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

狼在军事上有着与生俱有来的智慧,善于团队协作,懂天时、地形、战略等等,虽对它们的恶行深恶痛绝,但也不得不佩服它们布局的精妙。在第五章中提到军马队被狼群杀害的故事中,狼群趁着白毛风这样恶劣的天气对马队进攻,当然其凶狠残暴的一面也不应该由此而否认。在这个故事中,起因是牧区的人过度地掏狼崽,引起狼的报复。反思人类自身,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终会带来灾难。

蒙古人对腾格里(天)是充满敬畏和崇拜的,而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当下的社会是很需要的。科技越来越发展,人对自然越来越不存在敬畏之心,随处可见人对自然的掠夺。我们可以人工降雨,我们可以移山填海,可是就真的不需要敬畏自然了吗,就真的可以征服自然了吗?

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其实是失去了对生灵的敬畏。为了当下的经济利益,很多人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砍伐树林、偷矿、猎杀珍稀动物,林林种种的对自然的伤害,不一而足。最后自然的报复也是由人类来承担的,今天杀的藏羚羊,毁的是我们的明天,生态系统的崩溃时不能挽回的。大家都在谈论“末日”,可以要知道,如果人类继续毫无敬畏之心,无需任何外来星球的影响,我们自己就能把地球推向末日。

蒙古人杀狼,从来不会赶尽杀绝,只要能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便不再追究。而狼也不会尽情破坏人类的牲畜,除非惹毛了它,比如把狼崽都掏光了。这无疑是草原人向狼学习的结果,凡事掌握一个“度”,适可而止。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尤其要掌握这个“度”,实行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在开发资源方面,更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

无论人类是如何有智慧,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始终不可以丧失,我们始终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切勿自以为是,胡作非为。

无忧淘文网fw92.com心得体会频道为您提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帮助您在撰写心得体会路上有所参考,本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由我们收集整理而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访问我们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专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