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淘文网

你的位置: 淘文网 > 工作总结 > 导航 > 必修四政治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发表时间:2020-08-04

必修四政治原理方法论总结。

时光如水,一年的工作已经快要结束了!为了给过去一年画上圆满句号,我们需要作好岗位年度的工作总结回顾,人的成长离不开对自己的全面分析和复盘。如何才能在岗位的述职时讲得更加有条理,有内容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必修四政治原理方法论总结”,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篇一:政治必修四原理及方法论经典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fw92.COm

(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还要坚持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八、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九、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活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十、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十一、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十二、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十三、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十四、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十五、发展的观点及方法化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十六、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十七、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1.重视量的积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要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的不变时,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3)〖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补充: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

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

外因结合起来。

十八、矛盾(客观性)的观点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方法论。A、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中立,在对立中注重统一。C、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十九、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篇二: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七、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八、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

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九、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十、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十一、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

Fw92.cOm小编相关推荐

必修四政治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一: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对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识的本质

1、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意识第二性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七、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九、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篇二:政治必修四一、二单元知识点精华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来源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思考

2.哲学的作用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二.哲学的含义

1.哲学的本义

(1)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2)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体现。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

(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其他内容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一级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3.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5.具体科学: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和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3)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夸大成第一性

3.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与政治的反映

(2)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又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1)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3)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4.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产生的历史条件(基础):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发现;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基本特征: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3)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部分 唯物论

一、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与方法论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4.方法论:(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或创造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

件,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意识的指导作用不同)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

3.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5)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部分 认识论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 实践的特点: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3)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2)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特点:①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②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③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4.实践的三种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

(2)变革社会的实践-----革命与改革,国家制度的决%b

高中英语学习方法总结:四勤与四多


篇一:高中英语四多与四勤

高中英语四多与四勤

一、“四多”

1.多看。 近年来英语试题的难度逐渐增大,试题的触角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应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以求开阔视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

2.多听。 近年的中、高考已逐步加入听力试题。其实,多听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听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增强语感。培养敏锐的语感将有助于增强辨析力和判断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3.多说。 多说可以增强口语能力,加深记忆,使学过的知识清晰地映在脑海里,不容易被忘记。

4.多练。 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可以增强实践经验,不至于临阵发慌,手足无措。而且,熟能生巧,做题也能做出规律,做出语感来。

二“四勤”

1.勤背诵。 积极记忆高中课本中出现的生词及词组,理解其用法,并适当运用一些正、反义词对比,相似词对比等方式加强记忆。这一步虽然枯燥乏味,但少了它,学习英语就像折了翅膀的鹰,空有雄心却寸步难行。

2.勤朗读。 这是学好英语的法宝之一。朗读的内容一般说来只限于课本,并不以背诵为目的,而着重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正确发音、连续语气等等。通过朗读可以熟悉单词及其用法,体会英语的语气、语境,增强语感。每天只需半小时左右,但须持之以恒。

3.勤练习。 虽然“题海”战术不足取,但适当做一些练习,尤其是针对自己不足之处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完形填空这种难度较大、考查综合能力的题型,平时就应多做一些。每次做完后,认认真真地重新对照答案细细抠一遍,体会这些正确选项究竟合理在什么地方,出题者的意图又是在考查哪些知识点等等。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体会中,英语水平及应试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4.勤总结。 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英语的知识点相当零碎,一定要在平时的收集、整理、总结上下功夫。平时听老师提到或是在参考书上看到的一些零碎的小知识都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时用。

当然,学习一门语言本身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所谓“四勤”、“四多”也只不过是一种加强的手段。要学好英语,更重要的是从语言本身出发,深入钻研其中的奥秘,从字、词、句、章各方面逐个加强练习,严守“四勤”、“四多”的原则,轻轻松松取得好成绩。

篇二:高中英语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英语学习方法总结

要学好高中英语,应做到“四勤”与“四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四勤”

1.勤背诵。 积极记忆高中课本中出现的生词及词组,理解其用法,并适当运用一些正、反义词对比,相似词对比等方式加强记忆。这一步虽然枯燥乏味,但少了它,学习英语就像折了翅膀的鹰,空有雄心却寸步难行。

2.勤朗读。 这是学好英语的法宝之一。朗读的内容一般说来只限于 课本,并不以背诵为目的,而着重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正确发音、连续语气等等。通过朗 读可以熟悉单词及其用法,体会英语的语气、语境,增强语感。每天只需半小时左右,但须持之以恒。

3.勤练习。 虽然“题海”战术不足取,但适当做一些练习,尤其是针对自己不足之处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完形填空这种难度较大、考查综合能力的题型,平时就应多做一些。每次做完后,认认真真地重新对照答案细细抠一遍,体会这些正确选项究竟合理在什么地方,出题者的意图又是在考查哪些知识点等等。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体会中,英语水 平及应试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4.勤总结。 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英语的知识点相当零碎,一定要在平时的收集、整理、总结上下功夫。平时听老师提到或是在参考书上看到的一些零 碎的小知识都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时用。

二、“四多” 1.多看。 近年来英语试题 的难度逐渐增大,试题的触角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应尽可能地 扩大阅读面, 广泛阅读, 以求开阔视野, 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

2.多听。 近 年的中、高考已逐步加入听力试题。其实,多听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 听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增强语感。 培养敏锐的语感将有助于增强辨析力和判断力, 是英语学习 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3.多说。 多说可以增强口语能力,加深记忆,使学过的知识清晰 地映在脑海里,不容易被忘记。

4.多练。 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可以增强实践经验,不至于 临阵发慌,手足无措。而且,熟能生巧,做题也能做出规律,做出语感来。

当然,学习一门语言本身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所谓“四勤”、“四多”也只不过是一种加强的手段。要学好英 语,更重要的是从语言本身出发,深入钻研其中的奥秘,从字、词、句、章各方面逐个加强 练习,严守“四勤”、“四多”的原则,轻轻松松取得好成绩。

首先,高中教材中英语词汇的记忆应达到熟练, 词汇是构成英语的最基本的要素。 如果不记忆词汇犹如一栋大楼而没有砖 块一样。 教材的把握程度。高中英语教材有一些很经典的课文,最好把课文背下来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笨,但的确很有效。 句型的总结。善于总结一些典型的句型,归纳 在一起, 争取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程度。 注意一些重要的动词的用法。 平时学习时, 应多听一些磁带,多记一些东西。 语法通常包括时态,名词,代词的数,主,谓语一致, 虚拟的语气,主动和被动,不定式(完成时和被动语态) ,分词(完成时和被动语态) ,独立 主格结构,从句的关系代词及副词等。这些方方面面需要在平时学习时多积累,多记忆。另外有语法书可以看看。在学习教材时应注意语法方面的内容,这样日积月累,语法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学习得比较好。

口语最重要的就是要张口把英语说出来,在说英语时,会出现 一些语法错误,但这是正常现象,如果在说英语时,保证语法不出现那反倒不正常了,口语 最重要的就是多说。 把看到的想到的用英语表达出来, 这样时间一长口语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的。另外向你推荐一本《英语口语大全》的口语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挺好的,可以看看。

至于写作方面,应多练习坚持每周写一篇小短文,并尽量应用单句,当然用复句也可以,参加一些优秀的论文,看看别人怎样写的与自己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 依据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不怕看生词多的文章,要勤查字典。

特别的, 如果你真的有信心学好英语的话, 我建议你可以尝试一下熟背每个单元的重点文章,培养语感。高中英语还是很看重语法的,但是当你具备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后,就可以不必顾及那么多,凭准确的语感就可以很准确的答题,往往是读着题答案自然就出来的,但是这是 还要再停下来从语法的角度多想一下为什么是这样选的,相信提高会很快的。

篇三:学好高中英语应做到四勤四多

学好高中英语应做到“四勤”与“四多”

要学好高中英语,应做到“四勤”与“四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四勤”

1.勤背诵。 积极记忆高中课本中出现的生词及词组,理解其用法,并适当运用一些正、反义词对比,相似词对比等方式加强记忆。这一步虽然枯燥乏味,但少了它,学习英语就像折了翅膀的鹰,空有雄心却寸步难行。

2.勤朗读。 这是学好英语的法宝之一。朗读的内容一般说来只限于课本,并不以背诵为目的,而着重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正确发音、连续语气等等。通过朗读可以熟悉单词及其用法,体会英语的语气、语境,增强语感。每天只需半小时左右,但须持之以恒。

3.勤练习。 虽然“题海”战术不足取,但适当做一些练习,尤其是针对自己不足之处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这种难度较大、考查综合能力的题型,平时就应多做一些。每次做完后,认认真真地重新对照答案细细抠一遍,体会这些正确选项究竟合理在什么地方,出题者的意图又是在考查哪些知识点等等。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体会中,英语水平及应试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4.勤总结。 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英语的知识点相当零碎,一定要在平时的收集、整理、总结上下功夫。平时听老师提到或是在参考书上看到的一些零碎的小知识都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时用。

二、“四多”

1.多看。 近年来英语试题的难度逐渐增大,试题的触角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应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以求开阔视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

2.多听。多听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听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增强语感。培养敏锐的语感将有助于增强辨析力和判断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3.多说。 多说可以增强口语能力,加深记忆,使学过的知识清晰地映在脑海里,不容易被忘记。

4.多练。 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可以增强实践经验,不至于临阵发慌,手足无措。而且,熟能生巧,做题也能做出规律,做出语感来。

当然,学习一门语言本身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所谓“四勤”、“四多”也只不过是一种加强的手段。要学好英语,更重要的是从语言本身出发,深入钻研其中的奥秘,从字、词、句、章各方面逐个加强练习,严守“四勤”、“四多”的原则,轻轻松松取得好成绩。 首先,高中教材中英语词汇的记忆应达到熟练,词汇是构成英语的最基本的要素。如果不记忆词汇犹如一栋大楼而没有砖块一样。 教材的把握程度:高中英语教材有一些很经典的课文,最好把课文背下来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笨,但的确很有效。 句型的总结:善于总结一些典型的句型,归纳在一起,争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程度。 注意一些重要的动词的用法:平时学习时,应多听一些磁带,多记一些东西。 语法通常包括时态,名词,代词的数,主,谓语一致,虚拟的语气,主动和被动,不定式(完成时和被动语态),分词(完成时和被动语态),独立主格结构,从句的关系代词及副词等。这些方方面面需要在平时学习时多积累,多记忆。要看一本系统语法书:在学习教材时应注意语法方面的内容,这样日积月累,语法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学习得比较好。 口语最重要的就是要张口把英语说出来,在说英语时,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但这是正常现象,如果在说英语时,保证语法不出现那反倒不正常了,口语最重要的就是多说。把看到的想到的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时间一长口语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的。写作方面:应多练习坚持每周写一篇小短文,并尽量应用单句,当然用复句也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论文,看看别人怎样写的与自己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另外,一定要牢记: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不怕看生词多的文章,要勤查字典。特别的,如果你真的有信心学好英语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尝试一下熟背每个单元的重点文章,培养语感。高中英语还是很看重语法的,但是当你具备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后,就可以不必顾及那么多,凭准确的语感就可以很准确的答题,往往是读着题答案自然就出来的。

曾经的英语高考状元经验归纳:

1.一定要从高一就重视好英语!

2.起码心态上就不能气馁!

3.不要怕苦!

4.英语是需要积累的:像单词(别告诉我你单词都背不出啊),语法,句型,搭配 !

5.有听力材料的话,坚持每天听!

6.单选其实就是变向考语法!

7.语法学扎实了,选择题怎么考你都会了啊~~!~

8.分析句子成分,固定搭配,了解句子意思,词汇积累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哦!

9.题目做了就要弄懂,久而久之积累了就会做选择题了!

10.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嘛,就是一个字:做!

11.去书店或问老师有什么样的书,买回来做啊,你自己说要吃苦的!

12.每天做,而且要把里面的句型,生词,积累下来,做作文也有所帮助的!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焓变知识点总结

一、焓变、反应热

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

(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

?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

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金刚石,s) △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 △H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的值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H也要加倍。

5.正反应若为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二者△H的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三、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要点一:燃烧热、中和热及其异同

特别提醒:

1.燃烧热指的是1 mol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注意:稳定的化合物,如H2→H2O(l)而不是H2O(g)、 C→CO2(g)而不是CO 、S→SO2(g)而不是SO3。

2.中和热是指酸、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所放出的热量。注意:弱酸、弱

-碱电离出H+、OH需要吸收热量,故所测定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浓硫酸与碱测定中和热时,

因浓硫酸释稀要放热,故测定的中和热的数值偏大。

3.因燃烧热、中和热是确定的放热反应,具有明确的含义,故在表述时不用带负号,如CH4的燃烧热为890KJ/mol。

4.注意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表示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不同。燃烧热以可燃物1mol为标准,且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中和热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

要点二:能源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以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为背景材料,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求算反应热,已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关于能源问题,应了解下面的几个问题:

(1)能源的分类: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等,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料)

(2)能源的开发;①太阳能:每年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为5×1019kJ,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耗的1.3万倍。②生物能:将生物转化为可燃性的液态或气态化合物,再利用燃烧放热。③风能:利用风力进行发电、提水、扬帆助航等技术,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干净能源。④地球能、海洋能。

四、反应热的求算

1.由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步完成,其反应热总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具体反应的途径无关。

2.反应热的数值等于E(形成新键释放的总能量)与E(断键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放热反应△H的符号为“—”,吸热反应△H的符号为“+”。

特别提醒:

(1)运用盖斯定律的技巧:参照目标热化学方程式设计合理的反应途径,对原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恰当“变形”(反写、乘除某一个数),然后方程式之间进行“加减”,从而得出求算新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H的关系式。

(2)具体方法:①热化学方程式乘以某一个数时,反应热也必须乘上该数;②热化学方程式“加减”时,同种物质之间可相“加减”,反应热也随之“加减”;③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

时,?H的“+”“—”号也随之改变,但数值不变。

(4)注意1molH2、O2、、p4分别含有1molH-H、1mol O=O、6molp-p,1molH2O中含有2molO—H,1molNH3含有3molN-H ,1molCH4含有4molC-H。

特别提醒】“五看”法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

①看方程式是否配平;

②看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正确;

③看ΔH变化的“+”、“-”是否正确;

④反应热的单位是否为 kJ·mol-1

⑤看反应热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相对应。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核变化(如原子弹的爆炸)也都伴有能量变化。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设为x)与生成物的总能量(设为y)之间的关系为:(1)xy,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2)xy,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AC

2.(20xx 山东)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解析〗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总能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若是吸热反应则相反,故A错;反映速率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错;C是盖斯定律的重要应用,正确;根据H=生成物的焓-反应物的焓可知,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故D错。 〖答案〗C

3. 已知在1×105 pa、298 K条件下,2 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H2O(g)=H2(g)+O2(g); ΔH=+242 kJ·mol-1

B.2H2(g)+O2(g)=2H2O(l); ΔH=-484 kJ·mol-1

C.H2(g)+ O2(g)=H2O(g); ΔH=+242 kJ·mol-1

D.2H2(g)+O2(g)===2H2O(g); ΔH=+484 kJ·mol-1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与普通方程式的区别:①一定要标明各物质的状态,B项中水为液态,排除。②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其实际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③用ΔH表示其热效应时,吸热,其值为正;放热,其值为负。H2与O2反应生成水蒸气是放热反应,ΔH应为负值,而其逆反应ΔH则为正值。故排除C、D两项, 〖答案〗A

4.①CaCO3(s)===CaO+CO2(g) ΔH=+177.7 kJ

②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

③H2SO4(l)+NaOH(l)=== Na2SO4(l)+H2O(l) ΔH=-57.3 kJ/mol

④C(s)+O2(g)===CO2(g) ΔH=-393.5 kJ/mol

⑤CO(g)+ O2(g)===CO2(g) ΔH=-283 kJ/mol

⑥HNO3(aq)+NaOH(aq)===NaNO3(aq)+H2O(l) ΔH=-57.3 kJ/mol ⑦2H2(g)+O2(g)===2H2O(l) ΔH=-517.6 kJ/mol

(1)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有____,不正确的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信息,写出C转化为C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中,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有____;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有____。

?导航? 中和热、燃烧热是两种特定形式的反应热,其基本要求与反应热相同,同时要注意两个概念本身的内涵。

〖解析〗①中CaO未注明聚集状态;ΔH单位应为kJ/mol;②式不符合实际反应情况,碳和水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ΔH0;③式中各物质聚集状态标注中,除H2O外,应为(aq);由④、⑤可得C转化为CO的热化学方程式;101 kpa时,1 mol纯物质(指纯净物:单质或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答案〗 (1)①②③ ①中CaO未注明状态,ΔH单位错;②式不符合反应事实,吸热反应ΔH0;③式中各物质均处于稀溶液中,状态(除H2O外)均为溶液(aq) (2)C(s)+O2(g)===CO(g) ΔH=-110.5 kJ/mol (3)④⑤ ⑥

6.(20xx广东理综卷,9)

在298K、100kpa时,已知:2H2O(g)=O2(g)+2H2(g) ΔH1

H2(g)+Cl2(g)=2HCl(g) ΔH2

2 Cl2(g)+ 2H2O(g)=4HCl(g)+ O2(g) ΔH3

则ΔH3与ΔH1和ΔH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ΔH3=ΔH1+2ΔH2 B.ΔH3=ΔH1+ΔH2

C.ΔH3=ΔH1-2ΔH2 D.ΔH3=ΔH1-ΔH2

〖解析〗第三个方程式可由第二个方程式乘以2与第一个方程式相加,有盖斯定律可知ΔH3=ΔH1+2ΔH2 〖答案〗A

7.已知下列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s)+ 3CO(g)=2Fe(s)+3CO2(g) ΔH=-24.8 kJ/mol

Fe2O3(s)+CO(g)= Fe3O4(s)+ CO2(g) ΔH=-15.73 kJ/mol

Fe3O4(s)+CO(g)=3FeO(s)+CO2(g) ΔH=+640.4 kJ/mol

则14 g CO气体还原足量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时对应的ΔH约为( )

A.-218 kJ/mol B.-109 kJ/mol C.+218 kJ/mol D.+109 kJ/mol

?导航? 像这种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计算的试题,关键是找出欲求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已知几个热化学方程式的关系,通过必要的加减乘除除掉欲求热化学方程式中没有,而已知热化学方程式有的物质,如该题欲求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没有Fe2O3和Fe3O4,所以只要想办法除掉这两种物质即可。

〖解析〗该问题可以转化为12 CO(g)+12 FeO(s)= 12 Fe(s)+1

2 CO2(g) ΔH=?所以应用盖斯定律,若把已知给出的3个热化学方程式按照顺序编号为①、②、③,那么[(①-②)×32 -③]×16 即可。 〖答案〗B

篇二: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免费版)

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 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 △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 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 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⑷ 影响因素:

①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 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2.

※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

为反应速率不变。(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_不移动_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__减小__,生成物浓度也_减小_, V正_减小___,V逆也_减小____,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__大___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__吸热反应______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放热反应__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体积缩小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_体积增大__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__不移动___。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___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____比值。符号:__K__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__变化的浓度______,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__温度(T)___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__进行程度_____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_生成物___的浓度越大,它的___正向反应___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__完全___,反应物转化率越_高___。反之,则相反。 一般地,K_105__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_〈__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__=_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Q_〉__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__吸热___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__放热___反应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 单位:J?mol-1?K-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ΔH-TΔS〈0 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注意:(1)ΔH为负,ΔS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2)ΔH为正,ΔS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第三章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混和物

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HCl、NaOH、NaCl、BaSO4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NH3·H2O、Cu(OH)、HO??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如SO3、CO2、C6H12O6、CCl4、CH2=CH2??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和离子结合成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电离。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9、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10、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

+-+-表示方法:ABA+BKi=[ A][ B]/[AB]

11、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W+]·c[OH-

25℃时, [H+]=[OH-] =10-7 mol/L ; KW = [H+]·[OH-] = 注意: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W值一定 K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14

篇三: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反应热与焓变:△H=H(产物)-H(反应物)

2、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过程 总能量 3、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

△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

⑴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的化合反应 ⑤铝热反应

⑵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的分解反应 ② 2NH4Cl(s)+Ba(OH)2·8H2O(s)=BaCl2+2NH3+10H2O

③ C(s)+ H2O(g) 高温CO+H2 ④CO2+ C高温

2 CO

5、反应条件与吸热、放热的关系: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取决与反应物和产物具有的

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6、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放热反应△H为“-”,吸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为kJ/mol

②反应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应注意△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H是在298K、101pa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或小数。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7、利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8、电极反应的书写:

⑴电解: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 惰性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

(放电顺序:IBrClOH)

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

(放电顺序:AgCuH)

注意问题:①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用实际放电的离子来表示 .......

②电解反应的总方程式要注明“通电” +2++----

③若电极反应中的离子来自与水或其他弱电解质的电离,则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中要用化学式表示

⑵原电池:负极:负极本身失电子,M→M +ne N+me→N 正极:2H+2e→H2↑

O2+2H2O→4OH (即发生吸氧腐蚀)

9、电解原理的应用:

⑴氯碱工业:阳极(石墨):2Cl→Cl2+2e( Cl2的检验: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出气口,试纸变蓝,证明生成了Cl2)。 阴极:2H+2e→H2↑(阴极产物为H2、NaOH。现象(滴入酚酞):有气泡逸出,溶液变红)。

⑵铜的电解精炼:电极材料:粗铜做阳极,纯铜做阴极。电解质溶液:硫酸酸化的硫酸铜溶液

⑶电镀:电极材料:镀层金属做阳极(也可用惰性电极做阳极),镀件做阴极。电解质溶液是用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

溶液。

10、化学电源

⑴燃料电池:先写出电池总反应(类似于可燃物的燃烧);

再写正极反应(氧化剂得电子,一般是O2+4e+2H2O→4OH(中性、碱性溶液)

O2+4e+4H→2H2O (酸性水溶液)。 负极反应=电池反应-正极反应(必须电子转移相等)

⑵充放电电池:放电时相当于原电池,充电时相当于电解池(原电池的负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做阴极,原电池的正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做阳极),

11、计算时遵循电子守恒,常用关系式:2 H2~ O2~2Cl2~2Cu~4Ag~4OH~4 H~4e

12、金属腐蚀:电解阳极引起的腐蚀原电池负极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原电池正极电解阴极

钢铁在空气中主要发生吸氧腐蚀。负极:2Fe→ 2Fe+4e 正极:O2+4e+2H2O→4OH

总反应:2Fe + O2+2H2O=2Fe(OH)2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度

1、反应方向的判断依据:△H-T△S0,反应能自发进行;△H-T△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T△S0反应不能自发。该判据指出的是一定条件下,自发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不能说明实际能否发生反应(计算时注

意单位的换算)课本p40T3

2+----+--+--+-----m+-+-n+-

2、化学平衡常数:

①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进行的越完全。②纯固体或纯溶剂参加的反应,

它们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③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单位与方程式的书写形式一一对应。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的

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④化学平衡常数受温度影响,与浓度无关。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平衡常数实现的。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增

大还是减小与反应吸放热有关。

3、平衡状态的标志:①同一物质的v正=v逆 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含量、浓度(颜色)保持不变③气体的总

物质的量、总压强、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保持不变只适用于△vg≠0的反应④密度适用于非纯气体反应或体积可变的容器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⑴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必增大,引起反应体系浓度的减小,相当于减压对平衡的影响

⑵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各组分的浓度不变,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

⑶对于△vg=0的可逆反应,平衡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恒容、恒压下平衡都不会移动

5、⑴等效平衡:①恒温恒压,适用于所有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只要使转化后物质的量之比与最初加入的物质的量之

比相同,均可达到等效平衡;平衡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浓度相同,转化率相同。

②恒温恒容,△vg=0的反应,只要使转化后物质的量之比与最初加入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均可达到等效平衡;平衡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转化率相同。

⑵等同平衡:恒温恒容,适用于所有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只要使转化后物质的量与最初加入的物质的量相同,均可达到等同平衡;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相同,百分含量相同,浓度相同。

6、充气问题:以aA(g)+bB(g)cC(g)

⑴只充入一种反应物,平衡右移,增大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但它本身的转化率降低

⑵两种反应物按原比例充,恒容时相当于加压,恒压时等效平衡

⑶初始按系数比充入的反应物或只充入产物,平衡时再充入产物,恒容时相当于加压,恒压时等效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速率的计算和比较 ; 浓度对化学速率的影响(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 V-t图的分析

第三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1、强弱电解质:

⑴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其溶液中无溶质分子,电离方程式用“=”,且一步电离;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都属于强

电解质。

⑵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其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电离方程式用“

电解质的电离一步完成;弱酸、弱碱、水都是弱电解质。

”,多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分步写,其余的弱

⑶常见的碱:KOH、NaOH、Ca(OH)2、Ba(OH)2是强碱,其余为弱碱;

常见的酸:HCl、HBr、HI、HNO3、H2SO4是强酸,其余为弱酸;

注意:强酸的酸式盐的电离一步完成,如:NaHSO4=Na+H+SO4,而弱酸的酸式盐要分步写,如:NaHCO3=Na+HCO3,

HCO3-++2-+- CO3 +H 2-+

2、电离平衡

⑴ 电离平衡是平衡的一种,遵循平衡的一般规律。温度、浓度、加入与弱电解质相同的离子或与弱电解质反应的物质,

都会引起平衡的移动

⑵ 电离平衡常数(Ka或Kb)表征了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一定温度下,电离常数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Ka

或Kb是平衡常数的一种,与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电离常数增大。

3、水的电离:

⑴ H2OH+OH,△H0。升高温度、向水中加入酸、碱或能水解的盐均可引起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

+-+- ⑵ 任何稀的水溶液中,都存在,且[H]·[OH]是一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Kw);Kw是温度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而与

H或OH浓度无关。

⑶ 溶液的酸碱性是H与OH 浓度的相对大小,与某一数值无直接关系。

⑷ 当溶液中的H 浓度≤1mol/L时,用pH表示。

无论是单一溶液还是溶液混合后求pH,都遵循同一原则:若溶液呈酸性,先求c(H);若溶液呈碱性,先求c(OH),由Kw求出c(H),再求pH。

⑸ 向水中加入酸或碱,均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的c(H)或c(OH10mol/L,但

c(H)H2O=c(OH)H2O。如某溶液中水电离的c(H)=10mol/L,此时溶液可能为强酸性,也可能为强碱性,即室温下,pH=1或13

向水中加入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电离的c(H)或c(OH)10mol/L,如某溶液中水电离的c(H)=10mol/L,此时溶液为酸性,即室温下,pH=5,可能为强酸弱碱盐溶液。

4、盐的水解

⑴在溶液中只有盐电离出的离子才水解。本质是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H或OH的浓度减小,从而促进水的电离。

⑵影响因素:①温度:升温促进水解 ②浓度:稀释促进水解 ③溶液的酸碱性④ 同离子效应

⑷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①单个离子的水解:一般很微弱,用,产物不标“↑”“↓”;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方程式要分步写 +-+-+--7+-5+-+-13+-)-7++-++-+-

②双水解有两种情况:Ⅰ水解到底,生成气体、沉淀,用=,标出“↑”“↓”。

Ⅱ部分水解,无沉淀、气体,用,产物不标“↑”“↓”;

⑸ 盐类水解的应用:①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②判断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及其浓度大小 ③判断离子共存 ④加热浓缩或蒸干某些盐溶液时产物的判断,如AlCl3溶液 ⑤某些盐溶液的保存与配制,如FeCl3溶液 ⑥某些胶体的制备,如Fe(OH)3胶体 ⑦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如明矾净水、化肥的施用等。(解释时规范格式:写上对应的平衡-----条件改变平衡移动-----结果)

5、沉淀溶解平衡:

⑴ Ksp:AmBnmA+nB,Ksp=[A][B]。 n+m-n+mm-n

①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只能使平衡移动,不改变Ksp。②对于阴阳离子个

数比相同的电解质,Ksp越大,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⑵ QKsp,有沉淀生成;Q=Ksp,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QKsp,沉淀溶解。

⑶ 一种沉淀可以转化为更难溶的沉淀。如锅垢中Mg(OH)2的生成,工业中重金属离子的除去。

6、离子反应:

⑴ 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设量少的物质物质的量为1mol,与另一过量的物质充分反应。

⑵ 离子共存推断题解答时应注意:①判断一种离子存在后,一定注意与之不共存的离子一定不存在;②前面加入的试剂对后面的鉴定是否有影响。

⑶ 离子(或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取少量——加试剂——观现象——定结论。


年终工作总结方法


1.基本情况

这是对自身情况和工作情况的简略介绍。自身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基本建制、人员数量、主要工作任务等;工作情况包括国一年中的主要工作,完成了哪些项目,办理了哪些事物等。

2.成绩和做法

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采取了哪些方法、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等,这些是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较多事实和数据。

3.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经验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今后打算

下一步将怎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准备取得什么样的新成就,不必像计划那样具体,但一般不能少了这些内容。

这些基本内容需要整理出来,然后把他们汇总,这样我们就有足够东西来写,不会不知道写什么了。

准备好了内容,我们就成功了一半了,下面的工作就是把它完整而且漂亮的写出来。

一、标题

标题并没有太多新意,一般都是:“某人**年工作总结”或“某部门某人**年工作总结”。虽没有发挥的余地,但一定要写全面。

二、开头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写好一篇总结的开头是必须的。开头一般简明扼要地概述基本情况,交代背景,点明主旨或说明成绩,为主体内容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

三、正文

这是你要写的这篇年终工作总结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可以包括工作内容和体会,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等。全面的去总结过去一年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或者经验和教训。总之,内容要丰满,思路要清晰,工作要罗列,成绩要凸显。把你之前准备的内容全都写进去吧!

四、结尾

结尾的方式可以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努力方向,或认识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也可以表明决心、展望前景等等。

这样一篇年终工作总结就轻松完成了,很简单吧。不过还有几点在写年终工作总结时候的注意事项介绍给大家:

1、总结工作要真实,这一年做了什么工作就写什么,干的好,上级会知道,但是如果虚报,下级或者同级会知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切记误报工作。

2、不要避重就轻。中国人都好面子,喜欢好大喜功,对成绩大肆宣传,对过错就闭口不提。

3、切记长篇大论,在工作总结中,有些人认为只要写得多,才能反映出自己这一年做的工作好,于是写厚厚一叠纸的工作总结,但是里面很多都是废话,既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也加大了领导的工作量。

数学学习方法_数学学习方法总结_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篇一: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 一、抓住课堂 理科学习重在平日工夫,不适于突击复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45分钟,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同时要阐明一点,许多同窗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重视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二、高质量完成作业 所谓高质量是指高精确率和高速度。写作业时,有时同一类型的题重复练习,这时就要有意识的考查速度和精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规律、技巧等。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如果不会决不能轻易放弃,要发扬“钉子”精力,一有空就静心思考,灵感总是突然来到你身边的。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遇。成功会带来自信,而自信对于学习理科十分重要;即使失败,这道题也会给你留下深入的印象。 三、勤思考,多提问

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规律、定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最佳道路。其次,学习任何学科都应抱着猜忌的态度,尤其是理科。对于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有疑问应尽管提出,与老师讨论。总之,思考、提问是肃清学

习隐患的最佳道路。

四、总结比较,理清思绪

(1)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顿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离开 。

(2)题目的总结比较。同窗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我就有两本题集。一本是错题,一本是精题。对于平时作业,考试涌现的错题,有选择地记下来,并用红笔在一侧批注注意事项,考试前只需翻看红笔写的内容即可。我还把见到的一些极其奇妙或难度高的题记下来,也用红笔批注此题所用方法和思想。时间长了,自己就可总结出一些类型的解题规律,也用红笔记下这些规律。最终它们会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辅助。

五、有选择地做课外练习

课余时间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所以在做课外练习时要少而精,只要每天做两三道题,天长日久,你的思路就会开阔许多。 学习数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刻苦研究,精益求精的精力更为重要。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信任自己,数学会使你智慧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

南昌巨人雷式一对一整理

篇二: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一、多看

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推理。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多想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多做

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多问

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要肯动脑筋,。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老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你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

篇三: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谈

黄牛铺中心小学 尹浩

小学四年级是学生思维逐渐独立化的重要转型阶段,这个年级段非常关键的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就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的方法做以归纳,希望能对学生的良好成长、家长的科学家庭教育、教师的高效教学等方面有所帮助。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及端正的学习态度。

1、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溯源。对每一个概念、知识点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2、学以致用,努力践行。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事物中具体现象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3、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外,还要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4、模仿内化,积极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5、复习整理,强化记忆。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6、及时总结,科学评价。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讲、读书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更深一步是涉及到具体内容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法则、数学定理、数学语言;怎样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解数学题;怎样克服学习中的差错;怎样获取学习的反馈信息;怎样进行解题过程的评价与总结;怎样准备考试。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受益终身。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以后获得成功的关键。 以下十条习惯是每一个合格的学生应该养成的。

1、自觉预习习惯: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准备好上课所需的书、本、文具及资料;运用工具书帮助预习;把遇到的不懂之处和难点标记下来。

2、仔细观察习惯:有意识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觉器官来观察事物;观察全面、清楚、找出特点及特征。

3、认真听讲习惯: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听清楚所讲内容;边听边想、理解内容;能记下有关要点。

4、乐于交流习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耐心地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言;说话清楚、完整、

简洁明了;吸引他人发言的长处,补充和纠正自己的观点。

5、勤于阅读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阅读内容;反复阅读,并使用圈划等方法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6、独立作业习惯:先复习后作业;做作业时一心一意,不兼做其它的事情;独立作业不抄袭;作业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做完作业及时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7、乐于动手习惯:经常使用学具帮助学习;通过作图、演示等来帮助自己学习;敢于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尝试。

8、及时笔记习惯:听课时把听到的内容及时记下来;经常归纳、比较运算方法。

9、及时积累习惯:意识的积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10、善用时间习惯:有制定作息时间的习惯;遵守作息时间表

学习习惯儿歌:乐于交流。好朋友,拉拉手 课内课外爱交流。别人发言耐心听,取长补短排忧愁。说话简明又完整,大家听了点点头。勤于阅读。读书好,勤读书,书是知识大宝库。抓紧时间多读书,圈圈划划又摘录。边读边想下功夫,见多识广劲更足。独立作业。窗外小鸟叽叽喳, 独立作业不理它。 遇到难题别抄袭,动手动脑收获大,字迹工整讲格式, 完成作业再检查。及时积累。读书读报做卡片,分类编号贴标签。定期收藏旧报刊,养成看报好习惯。积累知识坚持做,小溪也能汇成川。

三、把握学习中的小窍门。

1、抓住课堂。数学学习重在平日功夫,不适于突击复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40分钟,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同时要说明一点,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2、高质量完成作业。所谓高质量是指高正确率和高速度。写作业时,有时同一类型的题重复练习,这时就要有意识的考查速度和准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规律、技巧等。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如果不会决不能轻易放弃,要发扬“钉子”精神,一有空就静心思考,灵感总是突然来到你身边的。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成功会带来自信,而自信对于学习数学十分重要;即使失败,这道题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勤思考,多提问。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概念、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最佳途径。其次,学习任何学科都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尤其是数学。对于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有疑问应尽管提出,与老师讨论。总之,思考、提问是清除学习隐患的最佳途径。

4、总结比较,理清思绪。(1)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个单元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以整理或在脑中过一遍,理顺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2)题目的总结比较。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我就有两本题集。一本是错题,一本是精题。对于平时作业,考试出现的错题,有选择地记下来,并用红笔在一侧批注注意事项,考试前只需翻看红笔写的内容即可。我还把见到的一些极其巧妙或难度高的题记下来,也用红笔批注此题所用方法和思想。时间长了,自己就可总结出一些类型的解题规律,也用红笔记下这些规律。最终它们会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5、认真地做课外练习。课余时间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在做课外练习时要准而精,只要每天认真地做三两页,天长日久,你的数学学习就可以做到“积沙成塔”,收获丰硕。

学习数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数学学习精神更为重要。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相信自己,数学会使你智慧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篇二: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四年级是学生思维逐渐独立化的重要转型阶段,笔者就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的方法做以归纳,希望能对学生的良好成长、家长的科学家庭教育、教师的高效教学等方面有所帮助。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及端正的学习态度。

1、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溯源。对每一个概念、知识点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2、学以致用,努力践行。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事物中具体现象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3、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外,还要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4、模仿内化,积极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5、复习整理,强化记忆。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6、及时总结,科学评价。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讲、读书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更深一步是涉及到具体内容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法则、数学定理、数学语言;怎样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解数学题;怎样克服学习中的差错;怎样获取学习的反馈信息;怎样进行解题过程的评价与总结;怎样准备考试。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受益终身。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以后获得成功的关键。 以下十条习惯是每一个合格的学生应该养成的。

1、自觉预习习惯: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准备好上课所需的书、本、文具及资料;运用工具书帮助预习;把遇到的不懂之处和难点标记下来。

2、仔细观察习惯:有意识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觉器官来观察事物;观察全面、清楚、找出特点及特征。

3、认真听讲习惯: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听清楚所讲内容;边听边想、理解内容;能记下有关要点。

4、乐于交流习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耐心地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言;说话清楚、完整、 简洁明了;吸引他人发言的长处,补充和纠正自己的观点。

5、勤于阅读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阅读内容;反复阅读,并使用圈划等方法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6、独立作业习惯:先复习后作业;做作业时一心一意,不兼做其它的事情;独立作业不抄袭;作业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做完作业及时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7、乐于动手习惯:经常使用学具帮助学习;通过作图、演示等来帮助自己学习;敢于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尝试。

8、及时笔记习惯:听课时把听到的内容及时记下来;经常归纳、比较运算方法。

9、及时积累习惯:意识的积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10、善用时间习惯:有制定作息时间的习惯;遵守作息时间表

三、把握学习中的小窍门。

1、抓住课堂。数学学习重在平日功夫,不适于突击复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40分钟,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同时要说明一点,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2、高质量完成作业。所谓高质量是指高正确率和高速度。写作业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规律、技巧等。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如果不会决不能轻易放弃,要发扬“钉子”精神,一有空就静心思考,灵感总是突然来到你身边的。

3、勤思考,多提问。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概念、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最佳途径。其次,学习任何学科都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尤其是数学。对于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有疑问应尽管提出,与老师讨论。总之,思考、提问是清除学习隐患的最佳途径。

4、总结比较,理清思绪。(1)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个单元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以整理或在脑中过一遍,理顺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2)题目的总结比较。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如建立错题本,精题本。还可把一些极其巧妙或难度高的题记下来,也用红笔批注此题所用方法和思想。

5、认真地做课外练习。课余时间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在做课外练习时要准而精,只要每天认真地做三两页,天长日久,你的数学学习就可以做到“积沙成塔”,收获丰硕。

学习数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数学学习精神更为重要。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相信自己,数学会使你智慧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篇三: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林占萍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天师附小 林占萍

小学四年级是学生思维逐渐独立化的重要转型阶段,这个年级段非常关键的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就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的方法做以归纳,希望能对学生的良好成长、家长的科学家庭教育、教师的高效教学等方面有所帮助。

良好习惯、受益终身。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以后获得成功的关键。 以下十条习惯是每一个合格的学生应该养成的。

1.自觉预习习惯: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准备好上课所需的书、本、文具及资料;运用工具书帮助预习;把遇到的不懂之处和难点标记下来。

2.仔细观察习惯:有意识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觉器官来观察事物;观察全面、清楚、找出特点及特征。

3.认真听讲习惯: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听清楚所讲内容;边听边想、理解内容;能

记下有关要点。

4.乐于交流习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耐心地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言;说话清楚、完整、简洁明了;吸引他人发言的长处,补充和纠正自己的观点。

5.勤于阅读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阅读内容;反复阅读,并使用圈划等方法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6.独立作业习惯:先复习后作业;做作业时一心一意,不兼做其它的事情;独立作业不抄袭;作业字迹工整、格式

规范;做完作业及时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7.乐于动手习惯:经常使用学具帮助学习;通过作图、演示等来帮助自己学习;敢于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尝试。

8.及时笔记习惯:听课时把听到的内容及时记下来;经常归纳、比较运算方法。

9.及时积累习惯:意识的积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10.善用时间习惯:有制定作息时间的习惯;遵守作息时间表

学习数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数学学习精神更为重要。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


日语学习方法总结


篇一:大神的日语学习方法(下)

大神的日语学习方法(下)

接下来我们可以正式的翻开书看课文了,说白了1-15课左右就是在给你灌输两个基本概念,

第一,日本人动词放后面的

第二,日本人通过词语的形态表示时间的状况情况

不像中文,如我吃了,我们用“了”来代替过去式,日语只会用食べました来表示已经发生的状态、中文我没吃,那么日语只会用食べていません

完了,我想说我说完了,前十五课主要就想灌输这么个东西给你,只要你弄懂就可以了列个表吧

动词形容词1 形容词2 名词

动词 形容词1 形容词2 名词 一般现在时 ます い です です 过去时 ました かった でした でした

否定 ません くないです では ありまでは ありま

くありません せん せん

过去否定 ませんでした くなかったででは ありまでは ありま

す せんでした せんでした

くありません

でした

说白了就是这么大回事,语法书啰啰嗦嗦写一堆,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ます 是基本,过去就变ました 否定就变ません 过去否定就合起来ませんでしたい是基本,过去就把い变成かったです 否定就变ないです 过去否定就合起来,なかったです。です是基本,过去就把です变でした、否定就变では ありません 过去否定就合起来では 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这个太简单了,很多同学有基础的已经看不下去了,但是我想说的是,你刚开始学的时候是不是很纠结,为什么い的否定有两种变法,然后你就去记,然后你一个形容词一个形容词的去变争取熟练,我想说,根本没意思,因为你学到后来,你自然清楚ないです=ありません

所以,你也没必要争取两个都熟练,因为这是自然而然的,至于为什么你往后学就自然知道了,很多同学从小到大学习任何学科都是追求任何知识点的绝对清楚,其实根本没有意义,视角宽了,很多东西自然懂

1-15课就完了,至于中间杂七杂八的语法我建议你,浏览一次大概知道什么意思,不需要去绝对掌握,一个一个练习,每课把单词语法看一次,大概知道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好好练习一下时态之间的变型,比如拿到赤い这个单词,你自己要能够立即反应出赤いです、赤いでした、赤くないです、あかくありませんでした这样就足够了,还是那句话,别对自己要求太高,因为变型只是变某一个部位,他们是有共性的,只要掌握变动的方法,其他词会触类旁通的,你不可能赤い这样变,苦しい你就不这样变,照样还是变动结尾那个い 分别是くるしいです くるしいでした 苦しくないです 苦しく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1

瓶颈了,动词变型,初级只需要掌握4个变型,分别是字典型,た型ない型 て型。我想给你说的是每一种变型后面会跟一堆细枝末节的语法,我建议你别管他,看一次有个印象就可以了,因为15课(て型)以后的课文都是为了一个东西服务的,就是告诉你

(1)日语中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用的结尾不一样,变型前带ます です就是敬语,变型后这些东西就是日常语

(2)同时日语中有小句,一句话里面如果想用两个动词的话,那么久需要把其中一个动词变成普通型,然后加个の或者こと把他名词化,说白了就想告诉你这个,

因此,要把15到最后一课当做一课来学,就是任何一个动词都可以通过变型从敬语变成普通形态。

现在 た型 ない型 なかった型

字典型 いく

过去 いった

否定 いかない

过去否定 いかなかった

说白了,就是这么简单,在不同时态用不同形态,初级想告诉你的就是这么多,因此宏观掌握了后,你再来慢慢看,每个变型具体的变法,这里就不累赘的说了,书上写的很清楚。

你需要拿很多动词来练习,比如随便说一个动词,你首先知道是几类动词,然后知道以上4种的变型比如笑います 笑う 笑わない 笑った 笑わなかった 你要随便给你个动词都能熟练的在心里自如的变型,你的初级基本就过关了,至于形容词和名词的简体变型就更简单了,就是有です的去掉です ありません变成ないました变た型,除此之外我想不到什么了,其实现在学习的敬语说白了就是把结尾的东西换了,就这么简单,你要是领悟到这个份上,初级这点东西也就弄懂了。

我还是要提醒一次,不要担心初级的语法你没学好,上述的是语法的精髓,其他都是浮云,例如什么てはいけません、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字典型+こと+が+できます た型+こと+あります这些东西,书上洛里啰嗦的写一大堆,包括有多少种用法,说白了,告诉你你也记不住,做笔记也就是多抄一次,没有任何意义,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字典型加こと加が加できます就是可以做某事吗?你能知道他是表强调可以做某事吗?就算你知道,你真正体会到了他和可能态的区别吗?能告诉我为什么后面是あります的时候就要用た型吗?我觉得你不可能知道,但是我想说,你学了后面之后,返回来看,你会发现一切就是那么理所当然。

所以,初级上,精髓就是掌握好动词变型,知道常备的时态,完毕,别去纠结那些语法老师吃饱了没事干,编字典一样给你罗列无数个语法和单词的用法,语法和单词只有在课文里的时候才有用,没有了情境,这些单词就是一堆砖一堆瓦,屁都不是!

当你完成了上述的基本功的时候,你就可以再回过头,从第一课看到最后一

2

章里的生词就可以了,别管练习里的生词,反正看了也意义不大,看词应该这样掌握,动词第一,副词第二,形容词第三,名词第四,原因很简单,动词最重要,副词最难,形容词和名词无所谓,凡是课文里没见过的单词轻你别去管!! 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谈论初级怎么学,第一步几乎就是这个样子过来的,完成上述的内容大概需要1个月左右,当然能少花就少花,我希望你能通过刻苦的10天左右完成,而且事实证明,能够做到,

接下来,你就开始看初级下,请你跳过那些莫名其妙的单元,只看有变型的单元,一共貌似有8到9个单元,你可以分别看一下,到底有些啥子变型,他们分别是干什么的,其中重点掌握可能态,假定态,被动态和使役态,其他的,你自己看到办,这几个要熟练的掌握。

还是那句话,莫切管那些语法,只看变型,当你全部过一次了后,又倒回来,一课一课的看,再来看这些细枝末节的语法和单词,看看课文,相信你会很轻松的,其实整个初级下是个你一个全面的日语世界观,就是告诉你,他们能够用动词的形态表示各种情形,就这么简单,

我请你别去纠结那些语法,比如啥子小句(基本型/ない型)+ようになります小句(基本型、ない型)加ようにします 在当时的你第一次学的时候你根本不晓得他在说啥子,啥子表能力,表状况习惯,又是啥子努力使某种行为变现实,我的天,你记到了你也用不来,等你学完了,你会发现简直太简单了,你学到后来,你就知道,よう就是样子的意思,是个名词,名词加にします就是像这个名词这么做,コーヒーにします、就是要咖啡,而名词になります就是变成这个名词的样子,比如14歳になりました就是变成14岁,而动词要接名词,必须要用普通型,名词接名词直接用の,就这么简单,因此ようにします前面必须要用普通型,因为よう是个名词,名词前面接动词必须要用普通型,是不是很罗嗦~呼呼。所以,很多你当时不明白的动词看多了,就理解了,不必当时切记那么多。

进阶级

适合人群:学完了初级的人,以及学完了中级但是脑子一片模糊的人,要求日语掌握程度(1)常用动词变型掌握完备(2)词汇量1500左右(3)对于初级语法至少有模糊概念

按照这个办法,你学完了初级上下后,恭喜你,你具备进入第二步的资格了第二步,但是我不是想打击你,你只是入门了而已,仅此而已,不要觉得学了初级上下,有4级水平你就可以了,你这些水平连和日本人正常对话都不可以,因此,心态放好,认真脚踏实地的前进。

方法很简单,就是不要驻足的往前一直学习,从初级上开始一直到高级下,请你一天都不要驻足的前进,每天学习1到2课,如果你可以,可以更快,没人拦你,也鼓励你更快,你会享受和获取成就感!但是前提是你全身心的投入方法很简单,

(1)听3次课文朗读,其实对于没有口音,和发音基本没问题的同学,不需要,因为怕有些同学,一来没有正确的音调,以后发音很纠结

(2)全文翻译,无论是对话还是后面的课文,我所谓的翻译,是逐字逐句的翻译,你需要对每一个单词都做到认识它在这篇课文的含义,也仅仅需要这样,没

3

这样的好处在于,(1)你不会弄混,(2)减轻工作量,(3)你知道他的正确使用方法,对于很多单词字典里列出的意义,你这辈子都不会遇到,等你一个单词在几篇课文遇到不同的意思的时候,这个才是你真正需要学习的单词,其他就当堂掌握就可以了

你在翻译的时候,要仔细推敲每个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意义,记住!刚开始的时候请你尊重原文,在你掌握了原文的时候再修饰,比如上海へ行ったことがある请你老老实实的翻译成我有去过上海的经验,不要翻译成我去过上海,原因很简单,请你体会哈原文是重点想强调啥子,不要因为你有一点小聪明,错过那些关键词的含义,大致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你啥子都不知道!这个我不想列举了,大部分人有这个想法,比如在学もらいます 和くれます的时候,好多人都翻译成得到,这样你永远也体会不到二者的区别,初学者应该老老实实的走一次,但是,这个仅仅是初级这样翻译,大约15天你就可以完成翻译完上下册的任务,请你老老实实的翻译!

然后你就可以开始翻译中级了,这个时候也许你会发现,有点不一样,中级以后难很多,无所谓,翻译吧,是检验你的时候到了,遇到不晓得的小语法你可以倒回去查,也可以请教人,无所谓不管你用啥子方法,逐字逐句的翻译,也许很慢,也许一天都翻译不完一课,坚持,第十天或者第二十天你会顿悟的,而且我的要求是,翻译的时候说人话!!段落那么长,翻译完了麻烦你看一下你第一次翻译出来那些狗屁不通的中文,不是别人日语奇怪,是你自己翻译的奇怪,仔细思考哪里出错了,再对照原文修改,可以查字典,可以看语法书,但是别忘记一个原则,别学习本课含义以外的东西,因为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也别纠结,即使你翻译的不好,即使个别语法不明白,请你不要停下来纠结这一课,第二天你应该继续!继续翻译下一课!

我的女朋友前7课每天要花10个小时翻译一课,到后来可以做到一天翻译3到4课,后面越来越难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她翻译的水平是越来越好。这个就是其中的奥妙,你在翻译的时候纠结每一个细节,实际是在全面综合的运用初级的内容,每一篇课文都会用到许多初级的知识点,你在不停的重复就是不停的复习,同时你也掌握了很多中级的知识,这样马不停蹄大概花1个月到2个月左右你可以完成翻译中级和高级所有课文的任务,相信我,你已经脱胎换骨了,你的日语单词达到一个新水平,对日语的理解也到了一个新高度了。你需要用日本人的思维去理解日语!

黄金级

适合人群:学完了中级,并且有一定基础,自信考2级差点,考3级没有问题 那么进阶吧,你到了第三个阶段,听!第三个阶段除了听就是听,听力会让你回忆起所有的东西,

方法是,任何课文,不管简单负责,听10次以上再说后面的,10次以后开始听写,尽量用汉字,别写假名!检验自己的时候到了,这一次是牢固自己基础的时候,比如汉字的写法,长短音,还有语法的理解等等都在听力里面,重复的听,每一课都能够听写出来,但是这还不够,听写完了之后,把错的写不起的勾出来,

4

然后翻到课本后面的中文翻译,然后用日文翻译回来,尽量贴近原文的翻译,比如“这座建筑很高啊”,你想一下,这座建筑怎么说,很怎么说,高怎么说,啊怎么说,他们怎么组合才是正确的日语,一般人就会说この建物はとても高いね,但是原文是この建物は結構高いね,你就该想哈結構和とても在这句话里是不是一个意思,他们有啥子区别,等等,或者你不晓得建筑物咋个说,你就可以查出来是建物也可以ビル,在翻译中发现自己的弱点,查漏补缺

我相信你完成了这一步后,大概需要5个月,如果你用功3个月,你的日语已经是N1水平了,相信我,前面两个步骤用你最快的时间完成,第三步的你需要仔细的品,仔细的看,体会日语,这个是一个求慢的过程,你需要保证每一课都听懂了,无误了,你再进入下一课,因为你已经游玩了整个大地,知道哪里是芝麻,知道哪里是西瓜,你已经有选择了,你需要细节的去了解,这个西瓜是什么品种,需要怎么播种和收割,这样你才是精通!

骨灰级

适合人群已经过了N1的人

最后一步,就是泛读和泛听了,有了前面的基础,你只需要阅读量和听力量了,他们成为你的习惯,每天只需要花费你10分钟到半个小时,听一篇新闻,看一段电视剧,都可以,你可以全面接触真正的日语,日本人的日语我推荐2部电视剧精听,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一公升的眼泪,可以不看字幕去听,对你会有帮助,你有资格进入地道的日本语学习的时候,一切都不再痛苦!

后记

很多同学说这篇攻略貌似什么都没谈到,对于实际问题没有解决,那么,请问你们想听什么呢?还有的同学说,连自动词和他动词这么瓶颈的语法都没有论述,我想说的是,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熟能生巧的事情,你看多了,自然会知道哪些是自动词,哪些是他动词,就算一个真正的日本人我想他也不一定清楚,所以你何必去分那么清楚,跟着你自己的感觉走,学语言千万别钻语法的牛角尖,还是那句话,语言是体会的,多去体会原文,不要去看哪些中国老师编纂法典一样的诺咧语法,好的日语就是说的出来!看的懂!听的懂!其他的都是扯淡!

——转自百度日本贴吧

5

篇二:日语的学习方法

日语的学习方法 一、 听:

1.硬听NHK的新闻那是标准的发音,听多了就会死猪不怕烫了,多次出现的生词再去查字典。

2.要想句句听懂你的词汇量必须足够的大,那是滴水成河的道理,和你下的工夫成正比。

3.打工是体验生活,学习生活会话的机会,尽量打些动嘴的,能有机会听日本人说话的活,诸如加工零件流水作业那是用生命和时间换取你生产劳动力的金钱,长进不了多少日语,不能一箭多雕。不过有时候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打些来钱快的工也未尝不可。 4.用心去听,日语是一种很暧昧的语言,根据上下文胡朦乱猜的本事一定要培养起来。

5.整理自己学到的新单词,反复记忆,只有这样才不亏本。 二、说:

1.听懂了就能说,就这么简单。 2.大声朗读,你读的时候就在听。

3.有机会就狂说,别人听不懂了就想方设法用别的话解释。 4.不懂就问,先学会怎么问是很重要的,再不懂就写出来,只要有汉字猜也可以猜个89不离10。 三、读:

1.最开始就是读五十音图,每天读,一定要读准,发音正确。 2.采取多种方式读,这样记忆深刻。(具体参见“五十音图速记”) 3.不要怕别人嘲笑,要放开声音大声朗读。记住嘲笑你的人才是不如你的人!

4.要做到长期坚持,每天读不间断才能有大的收获。 四、写:

1.不写不知道一写傻眼了,写不出来,为什么?构文的能力没有系统训练过。

2.所有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但是首先要有坚实的语法功底,毫不含糊的条理性。

3.剩下的就是你死记硬背了。 日语小技巧

学习日语的人常感记词困难。日语词确实难记,因为难寻规律。学习印欧语系诸语,可用词素分析法将词分解为词干和词缀,加以整理,即便利于记住。日语词不是这样由词干和词缀构成的,词素分析法用不上。日语词的来源不一,构成方式复杂。有和语词,有汉语词,有混合词,有派生词;此就其来源而论。在读音方面,有音读,有训读,有音训混读;同为音读,尚可分为汉音,吴音、唐音等等。因而日语词的状况复杂,难读难记。学习者以记词为苦,是有基因的。

要彻底解决记日语这一难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日语词的音读。音读和训读有其规律,抓住纲目,分清条理,是记词的关键。只要抓住音和训,记词即非难事。但因音读和训读状况极其复杂,不加深究,则无法弄清其实际,所以学习者感到无从下手。同一汉字,在这个词里音读,在那个词里训读;况且音读和训读都有数种读法,更使人无从掌握。

为了顺利地记住日语词,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音读和训读。自从汉语和日语发生关系以来,就在日语中引起了这个问题;这是个十分

第 1 页 共 4 页

古老的问题。在汉字进入日本以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汉语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不但汉字注日语音,而且大量吸收汉语词。由此而产生音读、训读、音训混读以及有关诸多问题,日语词的复杂状况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训是记住日语词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什么是音读和训读以及有关问题,由此而探讨解决记词的难题。

训读:训读是用日语读汉字(汉语词)。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该汉字的原意而用日语读出。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词称“河”为“カワ”,于是就将汉字“川”读为“カワ”。这就是训读。总之,依汉字愿意而以相应的日语词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读“ヒト”,“山”读“ヤマ”,等等。这也可以说是类似翻译,但有些是确切的翻译,有些则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之别。总之,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例如汉字“山”,日语音读为“サン”,“爱”读为“アイ”,等等。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皆源自古汉语音,由于汉语音与现代汉语音虽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日语汉字音读与现代汉语音也有联系。

除音读和训读外,还有音训混读,就是在一个词内,有的汉字音读,有的汉字训读,形成音训混合全体。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于汉字的读法,而主要是由于日语中的造词所引起的。

仅据以上简述即可明显看出日语词呈现复杂现象的根源,同时也说明要解决日语词的难记,就必须抓住音和训这个根源。否则,抓来抓去,总在枝节上转圈子,终究不得出路。

我们列出了五十音图“あ”行至于“わ”行的全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虽然各行的音读和训读有多有少,甚至多少悬殊,有的音读汉字多而训读汉字少;有的反之,音读汉字少而训读汉字多;有的两者多少大体均等。情形虽是千差万别的,但不论情形如何,有一点是确定不变的,那就是:日语汉字的读音——包括音读和训读——是稳定的,固定的,大体上是不变的。如前所述,汉字的读音稳定,构成词时,词的读音也是稳定的。例如汉字“生”字,它的音读为“せい”,所以它所构成的词:“学生”、“先生”、“生活”、“生物学”等,它们的“生”字都读做“せい”。音读是如此,训读也是如此。例如“手”字训读为“て”,于是它构成大量训读词如:“手痛い”、“手利き”、“手提”、“手塩”……等等,“手”字都训读为“て”。

由此我们找到记住日语的关键,寻得记住日语词的窍门。因为不论汉字是音读或是训读,在构成词时其音相当稳定,这正是我们发现的窍门,找到的关键。西文的语言,印欧语系诸语,它们的词可依词不达意素分析法而划分为词根(词干)和词缀(后接部分);这样划分,即可形成条理,找出规律,得出构词的要领,以便于记住单词。日语与印欧语系诸语完全不同,其构语法是另一个样子,词素分析法用不上。况且日语中有和语词(日语固有的词)、汉语词(来源于汉语的词)、外来语词(主要指来自西文语言的词)以及其他等等。同是汉语词,有音读,有训读,有音训混读。同是音读,有吴音、汉音、唐音、宋音、现代汉语音,还有在汉语音的基础上加以日语音韵化而形成的惯用音,等等。因此,日语单词的读法确实是千状百样,使人弄不清,摸不定。于是学习日语的人对于记住

单词甚感困难,因而迫切希望得到简便的记词法。

诚然,日语词的状况极为复杂,况且完全用不上西文语言的词素分析法;只有另外找寻一个办法,取得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简便可行的记词法。根据日语的特点,日语单词的来源和构成,我们找到音训记词法,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不论日语词的来源多么复杂,构词的状况如何多种多样,我们只要抓住音和训二者以为纲,就可形成规律,得到系统。

为了讲清音训记词法,本书(《日语词汇的奥秘》)列出了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自“あ”行至于“わ”行的汉字的音读和训读,而且每一个音读和汉字和训读汉字列举了例词。从所列材料即可明显地看出:(1)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是相当稳定的。(2)总地说(就大体而论)音读或训读的一般规律是和语词训读,汉语词音读。以上两条是总的规律,可以概括日语单词的一般状况。首先说音读和训读相当稳定这一特点。就是说,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是相当稳定的。前已举出,例如音读方面,汉字“生”读做“せい”,在“生”字构成的音读词中,“生”字都读“せい”。“生”字训读为“いき”,于是“生”字构成的训读词中,“生”字都读“いき”;这是训读方面的状况。可见不论汉字的音读法或训读法,其音的读法(音读或训读)都相当稳定(固定),而不是时常变化的。举例如下:

汉字“生”的音读为“せい”,在其所构成的许多音读词中,“生”字都读做“せい”:

生活(せいかつ)、生产(せいさん)、 生物学(せいぶつがく)、学生(がくせい)、 先生(せんせい)……,等等。

汉字“生”的训读为“いき”,在其所构成的许多训读词中,“生”字都读做“いき”:

生き馬(いきうま)、生き字引(いきじびき)、生き恥(いきはじ)、生き別れ(いきわかれ)……,等等。

由此明显看出,由汉字构成的日语词,其构成的基础是汉字。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音法;音读汉字构成音读词,训读汉字构成训读词。二者明显有别。音读汉字是以汉语汉字原来在汉语中的读音为基础,进入日本后由日本依汉字原音以反切法读出,这时不免受到日语音韵的影响,也就是将该汉字的原来的音加以日语音韵化,这样读出的汉字音,就是日语汉字的音读。汉字训读与该汉字原来在汉语中的读音毫不相关,而是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根据该汉字的字义而以相应的日语词与之对应,可以说是用日语词将该汉字译而读之。例如,汉语的“油”和“脂”字,日语汉字的训读都是“あぶら”。写汉字“油”或“脂”,训读为“あぶら”,这岂不是译而读之吗。由此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以汉字原音(在汉语中原来的音)为基础,受日语音韵影响而成,所以它们或多或少总在一定程度上与汉语音有近之处。当然,由于日本人在古代接受汉字时是以古汉语音为根据,而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已有了相当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不可用现代汉语(特别是普通话)的语音与日语汉字音读相比。纵然为此,日语汉字读音与现代汉语的汉字读音仍有某些相近相似之处。至于训读汉字,它是由汉字字义来的,也可以说是该汉字的日语释义,或说是该汉字的日语翻译,所以它与汉语音全然无关。 日语汉字读音的稳定性,对于我国人学习日语大为有利,因为这与汉语汉字的读音稳定性相同。在汉语中“生”字读sheng,在“生”字构成的词中,“生”字读做sheng。

第 2 页 共 4 页

再说第二个特点,就是说,一般而言,和语词训读,汉语词音读。这可以说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和语词是日语原有的词,亦即日语固有词,也就是说,汉语尚未进入日本时日语中原已有此词了。例如,“山”字训读为“やま”,就是说,汉语的“山”字进入日语之前,日本人称山为“やま”。和语词作训读是日语的一个规律。例如“言”字训读为“いい”,这是从“说”这个意思来的,和语词有“言い合い”、“言い掛かり”、“言い値”、“言い伝え”、“言い渡し“等等。这些都非汉语词,而不是自汉语来的,而是和语词,就是说,这些词是日本语言中固有的,而不是自汉语来的,它们都是训读词。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日语词分为两大类,一为汉语词,是来自汉语的;另一为和语词,是日语原有的,固有的,非源自汉语的。一个汉字,有音读,有训读。音读依汉语原音,训读则是以日语译该汉字之义。这就是我们的音训记词法的基础和根据。 我们由此而找到规律,寻出记住日语单词的窍门。

请注意,我们学习日语记单词时,不要一个词一个词单记,而要以汉字为基础,以汉字的音读和训读为根据。这是个好办法,完全可以以一带十,以十带百,以百带千。以汉字为纲,形成系统,构成胺络。一个汉字足以带起千百个词。记住汉字的音读和训读,一般说,绝大部分的词都依此规律,例外是少数。音读有时可能不仅一种读法,但总有一个读法是主要的,即由该汉字所构成的绝大部分单词都照此音而读,而其他一个或数个读法则是次要的,只有少数词照这次要的读法读音。我们学习日语记单词时,首先要记住汉字音读中的主要读法,以便记住那些多数的词。然后再记其他一个或数个次要的读法,以便记住那些少数的词。训读一般不像音读那样,极少出现一个汉字数种训读法,大多是一个汉字一个训读法。 当然还应看到,日语词的构成杂乱,符合规律的终属多数,例外则属少数。采用我们的音训记词法,完全可以解决记住绝大部分日语单词的问题,至于属于例外的那些词,只要在记住绝大多数词的同时加以注意,即不难记住了。任何规律都是概括绝大多数,而允许有例外存在。这不但在语言方面是这样的,在其他方面莫不如此。 音训记词法以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为基础,是循着日语词的构成和发展而来的,因而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它不仅行之有效,而且简便有序,有条理,成系统。以音训为纲,自然能够以一个汉字带起(贯穿)其所构成的所有的词。这个道理十分明显,合情合理,切合实际。况且这更适合于我们中国人学习日语记单词。因为我们中国人学习一个一个的汉字,记住汉字的音,在任何场合,在任何词里,一见着这个汉字,就读这个音。学会一个“飞”字,遇见“飞机”、“飞行员”、“宇宙飞船”等只要有“飞”字的词,都有会认识这个“飞”字。因此中国人学日语记单词更适合于采用音训记词法。总之,记日语词以汉字的音和训为纲,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日语中引入汉语词,称为“字音语”,另外又创造出打新的词,称为“和制汉语”;二者皆用汉字和假名书写。不仅这些,还有日本人依照汉字而创造的新字(汉字中原来没有的字),称为“和字”或“国字”。这样一来,日语词就在复杂之上更加复杂起来;难分条理,难辩体系,实在难记。在如此而已复杂混乱的状况下,只有抓住音和训这个总纲,才能化繁为简,以纲带目,记词的难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为便于记词,掌握音读和训读是十分必要的,已如上所述。从日本人创造汉字看,也可看出读音与日语词的关系。汉字进入日本后,

日本人学习汉字造字法而创出新字,称为国字或和字;这种字是训读的,举例说明如下:

俤(オモカゲ):由“人”和“弟”二字组成。意为“面貌”、“影像”。 働く(ハタラク):由“人”和“動”二字组成。意为“寒风”。 凪(ナギ):由“風”和“止”二字组成。意为“风住,风停”。 峠(トウげ):由“山”和“上、下”三字组成。意为“山顶”、“山岭”。 噺(ハナシ):由“口”和“新“二字组成。意为“故事”。 榊(サカキ):由“木”和“神”二字组成。意为“寺庙的树”。 颪(オロシ):由“下”和“风”二字组成。意为“山风”。 毟る(ムシル):由“少”和“毛”二字组成。意为“揪毛发”。 畑(ハタ):由“火”和“田”二字组成。意为“旱田”。 畠(ハタ):由“白”和“田”二字组成。意为“旱田”。 辻(ツジ):由“十”和“和“辶”二字组成。意为“十字路”。 躾(シツケ):由“身”和“美”二字组组成。意为“教育”。 鱈(タラ):由“鱼”和“雪“二字组成。意为“鳘鱼。

除了上列诸例外,还有一些,如椙(スギ),樫(カシ),糀(コウジ),柾(マサ),襷(タスキ),なまず(ナマズ),ぶり(ブリ),麻呂(マロ),等等。这些都是在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依照汉字造字法而创造的字,即国字(和字)。这些国字多依汉字六书中的“会意”方法创造而成。例如,用“人”和“动”二字相合而成为“働”,以表示“劳动”。以“口”和“新”二字而为“噺”,以表示“新鲜的话儿”,转而为“故事”之意。(这里对原文有一小部分省略——因为我的日语输入法写不出部分日本汉字。)

如前可述,音和训是日语词的重要因素,因而是记词的关键。只有从音和训入手,才能找到日语词的构成。找到词的构成才能由此分析归纳而求得规律,进而据此规律而形成体系。这样,日语词的状况再复杂再繁乱,也可理之井然,纳入轨道,化千为百,理百为十,终于在杂乱无章中找到明晰的头绪,自可分别归类,记住单词就不难了。

为了有系统地整理日语词以便快速记住,必须注意日语词和汉字的关系。这完全不同于学习印欧语系诸语言时只将文字作为表音的符号。在日语 方面,由于吸收了汉语词和汉字,致使文字、音、词之间产生了其他语言中不存在的特殊关系。要真正弄懂音和训,必须弄清日语的“用字法”,这样才能溯其源流。 “用字法”分为训、音、训音混三类。 训读:(1)正训:只用训——涙(ナミダ) 也用音——年(トシ,ねん) (2)儀訓:熟字訓——流石(サスガ) 翻訳訓——飛鳥(トミ)

借訓——度(渡ワタル),浅猿(アサマシ) (3)正#12539;義混:生加義——苦敷(クルシク) 義加正——糸惜(イトオシ)

以上是日语训读用字法是日语汉字训读的全部梗概。训读词成千上万,皆不出此规律的范围之外。正训中只用训的是纯粹的训,即用日语词与汉字对应,如何翻译。正训中有一种是音训并用的,这类汉字有音读也有训读。义训是借汉字表达日语词,也如同翻译。正训和义训相混也归入训读之列。

音读:(1)正音:只用音——朝家(チョウカ)

第 3 页 共 4 页

也用训——悪僧(アシキソウ)

(2)義音:有借用汉字音的,如“都率天(トンツテン)”也有借汉字音对应的,如“不静”(フジョウ不浄),卓散(タク サン)(3)正#12539;義音:有正加義,也有義加正。

以上日本语音读用字法,是日语汉字音读的全部梗概。音成千上万,皆不出规律的范围之外。正音分为音和音训并用二种,义音分为音译和借音两类,是用汉字标日语的音。混用的是兼用音和训两种。总之,这是日语的音读。

训音混读:分为“重箱読み”和“湯桶読み”两类。皆为音训混读,兹不详诉。

学习日语的人对日语汉字读音不一致二烦恼。由于音读和训读并存,本来已经十分繁复,何况音读常有不同的读法。汉语中的字音也有不同的读法,例如汉语的“银行”和“行为”中的两个“行”字是读音不同的。但这只是少数,而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固定一音。日语汉字音读则不这样简单,例如“富士山”的“山”字读“サン”,而“大山”一词的“山”字读“セン”;“言”字可读“ゲン”,也可读“ゴン”;例子太多,不及详举。造成汉字读法众多的原因,是音汉字在不同时代进入日本,其进入的途径和背景也多种多样。为了便于记住日语词的音读,这也必须注意。此外还有“惯用音”,在现代日语中应用极为普遍。 有些日语词本身即具备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而这两种读法各有各自的含义。举例如下: 赤子 アカゴ:婴儿 セモシ:民众

一目 イチモク:一眼,下围棋先摆一子 ヒトメ:一面 一方 イッポウ:特意 ヒトカタ:非常,很 大家 オオヤ:家主 タイカ:专家

タイチ:大家,富贵之家 上方 カミガタ:日本关西地方 ジョウホウ:上边,上部,上方 最中 サイチュウ:当中,中途 モナカ:(糯米豆馅)点心 祝辞 シュクジ:结婚祝词 ノリト:神前祝词 上手 ジョウズ:高明 カミテ:上方,舞台左侧 白鳥 ハクチョウ:天鹅 シラトリ:白色的鸟 人事 ジンジ:人事管理 ヒトゴト:别人的事 身代 シンダイ:财产 ミノシロ:身价 生花 セイカ:天然的花 イケバナ:插花 大切 タイセツ:重要 オオギリ:大轴戏

第 4 页 共 4 页

唐紙 トウシ:中国纸 カラカミ:花纸 戸口 ココウ:户口 トグチ:门口 日当 ニットウ:日薪 ヒアタリ:向阳

人気 ニンキ:人缘,人望 ジンキ:风气 ヒトケ:人的声息 人形 ニンギョウ:偶人 ヒトガタ:祭神的神码 白馬 ハクバ:白马 シロウマ:浊酒 木馬 モクバ:木马 キウマ:运木材的雪橇

举出上面一些例词,明显看出同一个词因因音读和训读不同而产生词意的差异。这一点是记单词时必须特别注意的。有些词,同为音读或训读,但因读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词意。因此,学习时必须弄清音和训,按其不同的读法和词意记住,才不会出错。日语词的读法和词意密切相关。有大量异字同训。就是说,不同的汉字字训以相同的日语词,举例如下: あう 合う:計算が合う 会う:人と会う 遭う:災難に遭う

あく あける 明ける:夜が明ける 空く:場所が空く 開く:幕あが開く

あげる あがる 上げる:品物を上げる 揚がる:花火が揚がる 挙げる:手を挙げる あつい 暑い:暑い夏熱い:熱いスープ厚い:厚い壁 あと 跡:焼け跡 後:後の祭り

あやまる 誤る:読み誤る 謝る:手落ちを謝る あらい 荒い:波が荒い粗い:粒が粗い

あらわす 表す:言葉で表す 現す:姿を現す 著す:書類を著す

总而言之,日语音读词大体上与汉语词的音相近,因为它们是从汉语音来的。在日语中虽有不同的数种音的读法,但总不会脱离汉语音。当然,这里不能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完全相比,因为日语的汉语音来自古汉语。至于训读,则大体上是用日语词翻译汉语而读出,总不会完全脱离汉语愿意。

篇三:日语的学习方法

日语的学习方法 一、 听:

1.硬听nhk的新闻那是标准的发音,听多了就会死猪不怕烫了,多次出现的生词再去查

字典。

2.要想句句听懂你的词汇量必须足够的大,那是滴水成河的道理,和你下的工夫成正比。

3.打工是体验生活,学习生活会话的机会,尽量打些动嘴的,能有机会听日本人说话的

活,诸如加工零件流水作业那是用生命和时间换取你生产劳动力的金钱,长进不了多少日语,

不能一箭多雕。不过有时候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打些来钱快的工也未尝不可。 4.用心

去听,日语是一种很暧昧的语言,根据上下文胡朦乱猜的本事一定要培养起来。

5.整理自己学到的新单词,反复记忆,只有这样才不亏本。 二、说:

1.听懂了就能说,就这么简单。 2.大声朗读,你读的时候就在听。

3.有机会就狂说,别人听不懂了就想方设法用别的话解释。 4.不懂就问,先学会怎么

问是很重要的,再不懂就写出来,只要有汉字猜也可以猜个89不离10。 三、读:

1.最开始就是读五十音图,每天读,一定要读准,发音正确。 2.采取多种方式读,这样记

忆深刻。(具体参见“五十音图速记”) 3.不要怕别人嘲笑,要放开声音大声朗读。记住嘲笑

你的人才是不如你的人!

4.要做到长期坚持,每天读不间断才能有大的收获。 四、写:

1.不写不知道一写傻眼了,写不出来,为什么?构文的能力没有系统训练过。

2.所有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但是首先要有坚实的语法功底,毫不含糊的条理性。

3.剩下的就是你死记硬背了。 日语小技巧学习日语的人常感记词困难。日语词确实难记,因为难寻规律。学习印欧语系诸语,可

用词素分析法将词分解为词干和词缀,加以整理,即便利于记住。日语词不是这样由词干和

词缀构成的,词素分析法用不上。日语词的来源不一,构成方式复杂。有和语词,有汉语词,

有混合词,有派生词;此就其来源而论。在读音方面,有音读,有训读,有音训混读;同为

音读,尚可分为汉音,吴音、唐音等等。因而日语词的状况复杂,难读难记。学习者以记词

为苦,是有基因的。

要彻底解决记日语这一难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日语词的音读。音读和训读有其

规律,抓住纲目,分清条理,是记词的关键。只要抓住音和训,记词即非难事。但因音读和

训读状况极其复杂,不加深究,则无法弄清其实际,所以学习者感到无从下手。同一汉字,

在这个词里音读,在那个词里训读;况且音读和训读都有数种读法,更使人无从掌握。 为了顺利地记住日语词,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音读和训读。自从汉语和日语发生关系以

来,就在日语中引起了这个问题;这是个十分 第 1 页 共 4 页

古老的问题。在汉字进入日本以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汉语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人

不但汉字注日语音,而且大量吸收汉语词。由此而产生音读、训读、音训混读以及有关诸多

问题,日语词的复杂状况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训是记住日语词的关键。下面简单谈

谈什么是音读和训读以及有关问题,由此而探讨解决记词的难题。 训读:训读是用日语读汉字(汉语词)。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该汉字的原意而用日

语读出。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词称“河”为“カワ”,于是就将汉字“川”

读为“カワ”。这就是训读。总之,依汉字愿意而以相应的日语词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

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读“ヒト”,“山”读“ヤマ”,等等。这也可以说是类似翻译,

但有些是确切的翻译,有些则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

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之别。总

之,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例如汉

字“山”,日语音读为“サン”,“爱”读为“アイ”,等等。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皆源自古汉

语音,由于汉语音与现代汉语音虽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日语汉字音读与现代汉语

音也有联系。

除音读和训读外,还有音训混读,就是在一个词内,有的汉字音读,有的汉字训读,形

成音训混合全体。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于汉字的读法,而主要是由于日语中的造词所

引起的。

仅据以上简述即可明显看出日语词呈现复杂现象的根源,同时也说明要解决日语词的难

记,就必须抓住音和训这个根源。否则,抓来抓去,总在枝节上转圈子,终究不得出路。 我们列出了五十音图“あ”行至于“わ”行的全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虽然各行的音

读和训读有多有少,甚至多少悬殊,有的音读汉字多而训读汉字少;有的反之,音读汉字少

而训读汉字多;有的两者多少大体均等。情形虽是千差万别的,但不论情形如何,有一点是

确定不变的,那就是:日语汉字的读音——包括音读和训读——是稳定的,固定的,大体上

是不变的。如前所述,汉字的读音稳定,构成词时,词的读音也是稳定的。例如汉字“生”

字,它的音读为“せい”,所以它所构成的词:“学生”、“先生”、“生活”、“生物学”等,它

们的“生”字都读做“せい”。音读是如此,训读也是如此。例如“手”字训读为“て”,于

是它构成大量训读词如:“手痛い”、“手利き”、“手提”、“手塩”??等等,“手”字都训读

为“て”。

由此我们找到记住日语的关键,寻得记住日语词的窍门。因为不论汉字是音读或是训读,

在构成词时其音相当稳定,这正是我们发现的窍门,找到的关键。西文的语言,印欧语系诸

语,它们的词可依词不达意素分析法而划分为词根(词干)和词缀(后接部分);这样划分,

即可形成条理,找出规律,得出构词的要领,以便于记住单词。日语与印欧语系诸语完全不

同,其构语法是另一个样子,词素分析法用不上。况且日语中有和语词(日语固有的词)、汉

语词(来源于汉语的词)、外来语词(主要指来自西文语言的词)以及其他等等。同是汉语词,

有音读,有训读,有音训混读。同是音读,有吴音、汉音、唐音、宋音、现代汉语音,还有

在汉语音的基础上加以日语音韵化而形成的惯用音,等等。因此,日语单词的读法确实是千

状百样,使人弄不清,摸不定。于是学习日语的人对于记住 单词甚感困难,因而迫切希望得到简便的记词法。 诚然,日语词的状况极为复杂,况且完全用不上西文语言的词素分析法;只有另外找寻

一个办法,取得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简便可行的记词法。根据日语的特点,日语单词的来源

和构成,我们找到音训记词法,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不论日语词的来源多么复杂,构词的

状况如何多种多样,我们只要抓住音和训二者以为纲,就可形成规律,得到系统。 为了讲清音训记词法,本书(《日语词汇的奥秘》)列出了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自“あ”

行至于“わ”行的汉字的音读和训读,而且每一个音读和汉字和训读汉字列举了例词。从所

列材料即可明显地看出:(1)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是相当稳定的。(2)总地说(就大体而

论)音读或训读的一般规律是和语词训读,汉语词音读。以上两条是总的规律,可以概括日

语单词的一般状况。首先说音读和训读相当稳定这一特点。就是说,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是相

当稳定的。前已举出,例如音读方面,汉字“生”读做“せい”,在“生”字构成的音读词中,

“生”字都读“せい”。“生”字训读为“いき”,于是“生”字构成的训读词中,“生”字都

读“いき”;这是训读方面的状况。可见不论汉字的音读法或训读法,其音的读法(音读或训

读)都相当稳定(固定),而不是时常变化的。举例如下: 汉字“生”的音读为“せい”,在其所构成的许多音读词中,“生”字都读做“せい”: 生活(せいかつ)、生产(せいさん)、 生物学(せいぶつがく)、学生(がくせい)、 先

生(せんせい)??,等等。

汉字“生”的训读为“いき”,在其所构成的许多训读词中,“生”字都读做“いき”: 生き馬(いきうま)、生き字引(いきじびき)、生き恥(いきはじ)、生き別れ(いきわ

かれ)??,等等。

由此明显看出,由汉字构成的日语词,其构成的基础是汉字。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

音法;音读汉字构成音读词,训读汉字构成训读词。二者明显有别。音读汉字是以汉语汉字

原来在汉语中的读音为基础,进入日本后由日本依汉字原音以反切法读出,这时不免受到日

语音韵的影响,也就是将该汉字的原来的音加以日语音韵化,这样读出的汉字音,就是日语

汉字的音读。汉字训读与该汉字原来在汉语中的读音毫不相关,而是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

人根据该汉字的字义而以相应的日语词与之对应,可以说是用日语词将该汉字译而读之。例

如,汉语的“油”和“脂”字,日语汉字的训读都是“あぶら”。写汉字“油”或“脂”,训

读为“あぶら”,这岂不是译而读之吗。由此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以汉字原音(在汉语中原

来的音)为基础,受日语音韵影响而成,所以它们或多或少总在一定程度上与汉语音有近之

处。当然,由于日本人在古代接受汉字时是以古汉语音为根据,而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已有了

相当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不可用现代汉语(特别是普通话)的语音与日语汉字音读相比。纵

然为此,日语汉字读音与现代汉语的汉字读音仍有某些相近相似之处。至于训读汉字,它是

由汉字字义来的,也可以说是该汉字的日语释义,或说是该汉字的日语翻译,所以它与汉语

音全然无关。 日语汉字读音的稳定性,对于我国人学习日语大为有利,因为这与汉语汉字

的读音稳定性相同。在汉语中“生”字读sheng,在“生”字构成的词中,“生”字读做sheng。第 2 页 共 4 页

再说第二个特点,就是说,一般而言,和语词训读,汉语词音读。这可以说是一条普遍

的规律。和语词是日语原有的词,亦即日语固有词,也就是说,汉语尚未进入日本时日语中

原已有此词了。例如,“山”字训读为“やま”,就是说,汉语的“山”字进入日语之前,日

本人称山为“やま”。和语词作训读是日语的一个规律。例如“言”字训读为“いい”,这是

从“说”这个意思来的,和语词有“言い合い”、“言い掛かり”、“言い値”、“言い伝え”、“言

い渡し“等等。这些都非汉语词,而不是自汉语来的,而是和语词,就是说,这些词是日本

语言中固有的,而不是自汉语来的,它们都是训读词。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日语词分为两大类,一为汉语词,是来自汉语的;另一为和语词,

是日语原有的,固有的,非源自汉语的。一个汉字,有音读,有训读。音读依汉语原音,训

读则是以日语译该汉字之义。这就是我们的音训记词法的基础和根据。 我们由此而找到规

律,寻出记住日语单词的窍门。请注意,我们学习日语记单词时,不要一个词一个词单记,而要以汉字为基础,以汉字

的音读和训读为根据。这是个好办法,完全可以以一带十,以十带百,以百带千。以汉字为

纲,形成系统,构成胺络。一个汉字足以带起千百个词。记住汉字的音读和训读,一般说,

绝大部分的词都依此规律,例外是少数。音读有时可能不仅一种读法,但总有一个读法是主

要的,即由该汉字所构成的绝大部分单词都照此音而读,而其他一个或数个读法则是次要的,

只有少数词照这次要的读法读音。我们学习日语记单词时,首先要记住汉字音读中的主要读

法,以便记住那些多数的词。然后再记其他一个或数个次要的读法,以便记住那些少数的词。

训读一般不像音读那样,极少出现一个汉字数种训读法,大多是一个汉字一个训读法。 当

然还应看到,日语词的构成杂乱,符合规律的终属多数,例外则属少数。采用我们的音训记

词法,完全可以解决记住绝大部分日语单词的问题,至于属于例外的那些词,只要在记住绝

大多数词的同时加以注意,即不难记住了。任何规律都是概括绝大多数,而允许有例外存在。

这不但在语言方面是这样的,在其他方面莫不如此。 音训记词法以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为

基础,是循着日语词的构成和发展而来的,因而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它不仅行之有效,

而且简便有序,有条理,成系统。以音训为纲,自然能够以一个汉字带起(贯穿)其所构成

的所有的词。这个道理十分明显,合情合理,切合实际。况且这更适合于我们中国人学习日

语记单词。因为我们中国人学习一个一个的汉字,记住汉字的音,在任何场合,在任何词里,

一见着这个汉字,就读这个音。学会一个“飞”字,遇见“飞机”、“飞行员”、“宇宙飞船”

等只要有“飞”字的词,都有会认识这个“飞”字。因此中国人学日语记单词更适合于采用

音训记词法。总之,记日语词以汉字的音和训为纲,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日语中引入汉语词,称为“字音语”,另外又创造出打新的词,称为“和制汉语”;二者

皆用汉字和假名书写。不仅这些,还有日本人依照汉字而创造的新字(汉字中原来没有的字),

称为“和字”或“国字”。这样一来,日语词就在复杂之上更加复杂起来;难分条理,难辩体

系,实在难记。在如此而已复杂混乱的状况下,只有抓住音和训这个总纲,才能化繁为简,

以纲带目,记词的难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为便于记词,掌握音读和训读是十分必要的,已如

上所述。从日本人创造汉字看,也可看出读音与日语词的关系。汉字进入日本后, 日本人学习汉字造字法而创出新字,称为国字或和字;这种字是训读的,举例说明如下:俤(オモカゲ):由“人”和“弟”二字组成。意为“面貌”、“影像”。 働く(ハタラ

ク):由“人”和“動”二字组成。意为“寒风”。 凪(ナギ):由“風”和“止”二字组成。

意为“风住,风停”。 峠(トウげ):由“山”和“上、下”三字组成。意为“山顶”、“山

岭”。 噺(ハナシ):由“口”和“新“二字组成。意为“故事”。 榊(サカキ):由“木”

和“神”二字组成。意为“寺庙的树”。 颪(オロシ):由“下”和“风”二字组成。意为

“山风”。 毟る(ムシル):由“少”和“毛”二字组成。意为“揪毛发”。 畑(ハタ):

由“火”和“田”二字组成。意为“旱田”。 畠(ハタ):由“白”和“田”二字组成。意

为“旱田”。 辻(ツジ):由“十”和“和“辶”二字组成。意为“十字路”。 躾(シツケ):

由“身”和“美”二字组组成。意为“教育”。 鱈(タラ):由“鱼”和“雪“二字组成。

意为“鳘鱼。

除了上列诸例外,还有一些,如椙(スギ),樫(カシ),糀(コウジ),柾(マサ),襷

(タスキ),なまず(ナマズ),ぶり(ブリ),麻呂(マロ),等等。这些都是在汉字进入日

本后,日本人依照汉字造字法而创造的字,即国字(和字)。这些国字多依汉字六书中的“会

意”方法创造而成。例如,用“人”和“动”二字相合而成为“働”,以表示“劳动”。以“口”

和“新”二字而为“噺”,以表示“新鲜的话儿”,转而为“故事”之意。(这里对原文有一小

部分省略——因为我的日语输入法写不出部分日本汉字。) 如前可述,音和训是日语词的重要因素,因而是记词的关键。只有从音和训入手,才能

找到日语词的构成。找到词的构成才能由此分析归纳而求得规律,进而据此规律而形成体系。

这样,日语词的状况再复杂再繁乱,也可理之井然,纳入轨道,化千为百,理百为十,终于

在杂乱无章中找到明晰的头绪,自可分别归类,记住单词就不难了。 为了有系统地整理日语词以便快速记住,必须注意日语词和汉字的关系。这完全不同于

学习印欧语系诸语言时只将文字作为表音的符号。在日语 方面,由于吸收了汉语词和汉字,

致使文字、音、词之间产生了其他语言中不存在的特殊关系。要真正弄懂音和训,必须弄清

日语的“用字法”,这样才能溯其源流。 “用字法”分为训、音、训音混三类。 训读:(1)

正训:只用训——涙(ナミダ) 也用音——年(トシ,ねん) (2)儀訓:熟

字訓——流石(サスガ) 翻訳訓——飛鳥(トミ) 借訓——度(渡ワタル),浅猿(アサマシ) (3)正#12539;義混:生加義——

苦敷(クルシク) 義加正——糸惜(イトオシ) 以上是日语训读用字法是日语汉字训读的全部梗概。训读词成千上万,皆不出此规律的

范围之外。正训中只用训的是纯粹的训,即用日语词与汉字对应,如何翻译。正训中有一种

是音训并用的,这类汉字有音读也有训读。义训是借汉字表达日语词,也如同翻译。正训和

义训相混也归入训读之列。

音读:(1)正音:只用音——朝家(チョウカ) 第 3 页 共 4 页

也用训——悪僧(アシキソウ)

(2)義音:有借用汉字音的,如“都率天(トンツテン)”也有借汉字音对应的,如“不

静”(フジョウ不浄),卓散(タク サン)(3)正#12539;義音:有正加義,也

有義加正。

以上日本语音读用字法,是日语汉字音读的全部梗概。音成千上万,皆不出规律的范围

之外。正音分为音和音训并用二种,义音分为音译和借音两类,是用汉字标日语的音。混用

的是兼用音和训两种。总之,这是日语的音读。 训音混读:分为“重箱読み”和“湯桶読み”两类。皆为音训混读,兹不详诉。学习日语的人对日语汉字读音不一致二烦恼。由于音读和训读并存,本来已经十分繁复,

何况音读常有不同的读法。汉语中的字音也有不同的读法,例如汉语的“银行”和“行为”

中的两个“行”字是读音不同的。但这只是少数,而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固定一音。日语汉

字音读则不这样简单,例如“富士山”的“山”字读“サン”,而“大山”一词的“山”字读

“セン”;“言”字可读“ゲン”,也可读“ゴン”;例子太多,不及详举。造成汉字读法众多

的原因,是音汉字在不同时代进入日本,其进入的途径和背景也多种多样。为了便于记住日

语词的音读,这也必须注意。此外还有“惯用音”,在现代日语中应用极为普遍。 有些日语

词本身即具备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而这两种读法各有各自的含义。举例如下: 赤子 アカ

ゴ:婴儿 セモシ:民众

一目 イチモク:一眼,下围棋先摆一子 ヒトメ:一面 一方 イッポウ:特意 ヒト

カタ:非常,很 大家 オオヤ:家主 タイカ:专家タイチ:大家,富贵之家 上方 カミガタ:日本关西地方 ジョウホウ:上边,上部,

上方 最中 サイチュウ:当中,中途 モナカ:(糯米豆馅)点心 祝辞 シュクジ:结婚祝

词 ノリト:神前祝词 上手 ジョウズ:高明 カミテ:上方,舞台左侧 白鳥 ハクチョ

ウ:天鹅 シラトリ:白色的鸟 人事 ジンジ:人事管理 ヒトゴト:别人的事 身代 シ

ンダイ:财产 ミノシロ:身价 生花 セイカ:天然的花 イケバナ:插花 大切 タイセ

ツ:重要 オオギリ:大轴戏第 4 页 共 4 页

唐紙 トウシ:中国纸 カラカミ:花纸 戸口 ココウ:户口 トグチ:门口 日当 ニ

ットウ:日薪 ヒアタリ:向阳人気 ニンキ:人缘,人望 ジンキ:风气 ヒトケ:人的声息 人形 ニンギョウ:偶

人 ヒトガタ:祭神的神码 白馬 ハクバ:白马 シロウマ:浊酒 木馬 モクバ:木马 キ

ウマ:运木材的雪橇

举出上面一些例词,明显看出同一个词因因音读和训读不同而产生词意的差异。这一点

是记单词时必须特别注意的。有些词,同为音读或训读,但因读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词意。

因此,学习时必须弄清音和训,按其不同的读法和词意记住,才不会出错。日语词的读法和

词意密切相关。有大量异字同训。就是说,不同的汉字字训以相同的日语词,举例如下: あ

う 合う:計算が合う 会う:人と会う 遭う:災難に遭うあく あける 明ける:夜が明ける 空く:場所が空く 開く:幕あが開

あげる あがる 上げる:品物を上げる 揚がる:花火が揚がる 挙

げる:手を挙げる あつい 暑い:暑い夏熱い:熱いスープ厚い:厚い壁 あ

と 跡:焼け跡 後:後の祭りあやまる 誤る:読み誤る 謝る:手落ちを謝る あらい 荒い:波が荒い粗

い:粒が粗い

あらわす 表す:言葉で表す 現す:姿を現す 著す:書類を著す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

2

容纳的电子数是2n;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8种元素

元 7第四周期 418种元素 素 7第五周期 5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BrI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Ⅱ)同主族比较: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三看”):(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 7周期,3 是短周期, 3是长周期。其中第7 周期也被称为不完全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ⅠA-ⅦA是主族元素,主族和0族由短周期元素、 长周期元素 共同组成。 ⅠB -ⅦB是副族元素,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 构成。 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 减弱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 减弱 。

4、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反映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结构,预测 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 半导体 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 催化剂 和耐高温、耐腐蚀 材料。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3、分子间作用力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 溶解性 的重要因素之一。

4、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水分子间

的氢键 ,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水具有较高的 熔沸点。其他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有 HFH2O NH3 。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二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

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c(B)?n(B)

= ?tV??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

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1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

篇二: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

2

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8种元素

元 7第四周期 418种元素 素 7第五周期 5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

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BrI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

小。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

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H2(g)。

CO(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

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

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

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篇三: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2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 2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2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3 3、物质的鉴别 ................................................................................................................................... 4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 5 三、化学计量............................................................................................................................................ 5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7

一、物质的分类 ........................................................................................................................................ 7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 7 三、胶体................................................................................................................................................... 8 四、离子反应.......................................................................................................................................... 1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 16

一、金属的物理通性: ........................................................................................................................... 16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 16 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 17 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 18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9

一、分类................................................................................................................................................. 19 二、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 19

(一) 硅及其化合物 ........................................................................................................................... 19 (二) 氯............................................................................................................................................. 20 (三) 硫、氮 ..................................................................................................................................... 21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 23

一、原子结构.......................................................................................................................................... 23 二、元素周期表 ...................................................................................................................................... 23 三、元素周期律 ...................................................................................................................................... 23 四、化学键 ............................................................................................................................................. 24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 25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 25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 26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 26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 27

一、烃 .................................................................................................................................................... 27 二、烃的衍生物 ...................................................................................................................................... 29 三、基本营养物质................................................................................................................................... 30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 31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31

第二节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 32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 (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 (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3、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② 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Na+、K+ 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 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2+

(4)Mg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5)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6)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7)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8)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2=2Fe3++2Cl-

(9) Fe 能与 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CN)3溶液,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

3++

沉淀。

(10)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 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 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 (5)SO4 能与含Ba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 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2-

(7)S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 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9)HCO3- 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 MgCO3生成,同时放出 CO2气体。 (10)pO43- 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 (11)NO 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 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 公式:n=

NNA

3-2-

2+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会计学原理实验小结


依据学院课程改革精神,经本专业老师的推举,将《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改革的重点课程,拟在09级新生中实施,现将情况做如下小结:

一 制定了课程标准。

二 制定了考核大纲。

三 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

四 制定了课程改革组织方案。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制定的文件如下:

文件一 会计专业考核改革方案

依据学院和系部课程改革精神,会计专业初步定为《会计学原理》为核心改革课程,对此初步拟定本门课程的考核改革方案。

一、课程总体情况说明

《会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步骤等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经济治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考核设计思想说明

1、考核改革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

2、考核原则

突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即过程考核主要侧重考核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期末考试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课程考核总体方案

(一)过程考核 (50%),由以下三种考核形式组成:

1、会计模拟实验(30%)

实验目的:主要加强学生会计操作能力。

实验要求:学生要按照要求依据相应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教师要监督并指导学生实验的全过程,最后上交所有的资料,并填写实训报告。

2、课程实践(10%)。

实践目的: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环境,对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岗位分工等有所了解。

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次企业实地考察,学生依据考核过程,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书,并对报告书进行解释和说明。具体要求有:

a、写出所调查单位的基本概况,包括单位名称、组织形式、行业类型、主要经营业绩指标等。

b、通过考察会计机构的设置,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原则、不同岗位的要求等。

c、通过和会计人员的交流,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中注重的事项。

d、通过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了解目前企业对会计人员素养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上述考核学生如有无故不参加者,又没有上交所有资料,则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3、平常成绩(10%)

平常成绩主要包括考勤、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老师在过程中的严格考核,期末时最后给予成绩,本成绩占总成绩的10%。

(二)期末考试(50%)

期末考试是指学期末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的综合考试。着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该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

1、考试要求。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坚固掌握其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考试方式。采纳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100分钟,满分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文件二 《会计学原理》考核大纲

一 编制依据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能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进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熟练运算机操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治理等工作。

b 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做出每个模块后上交资料,老师审核后对每个模块中的部分数据与体

现的理论知识的来由给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能回答出来,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成绩。

(二)综合能力(终结)考核

能完成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程序。

三 课程总成绩构成

单项能力)∶(综合能力)= 5:5

文件三 《会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总论

(一)课程定位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起支撑和导航作用。同时也是运算机信息治理、证券投资等经济治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改革理念

本门课程运用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计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经济治理理念,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以完成会计的5个核心工作任务,具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初步养成严谨细致、诚信守法的专业气质。

(二)分目标

1.能够正确的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能够正确的依据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3.学会对财产进行清查;

4.能够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挑选账务处理程序;

5.能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

6.依据经济业务正确编制会计分录。

三、课程内容标准

(一)挑选方案

本门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设计框架结构,依据学习过程要素与工作过程要素相对应的原则,确定本门课程以会计认知、会计核心任务、会计综合实训三个模块为主体框架。具体分成10个学习单元,其中会计认知模块包括会计工作组织、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和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4个会计入门知识;会计核心任务模块包括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产清查、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报表5个核心任务。经过对会计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分析,解构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一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k?tan?。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0?,90??时,k?0; 当???90?,180??时,k?0; 当??90?时,k不存在。

y?y1

(x1?x2)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k?2

x2?x1注意下面四点:(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y?y1?k(x?x1)直线斜率k,且过点?x1,y1?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y?kx?b,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④截矩式:

y?y1y2?y1

xa?y

?

x?x1x2?x1

(x1?x2,y1?y2)直线两点?x1,y1?,?x2,y2?

?1 b

其中直线l与x轴交于点(a,0),与y轴交于点(0,b),即l与x轴、y轴的截距分别为a,b。

⑤一般式:Ax?By?C?0(A,B不全为0)

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 注意:○

平行于x轴的直线:y?b(b为常数); 平行于y轴的直线:x?a(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A0x?B0y?C0?0(A0,B0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A0x?B0y?C?0(C为常数)

(二)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y?y0?k?x?x0?,直线过定点?x0,y0?;

(ⅱ)过两条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其中直线l2不在直线系中。 ?A1x?B1y?C1????A2x?B2y?C2??0(?为参数)(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l1:y?k1x?b1,l2:y?k2x?b2时, l1//l2?k1?k2,b1?b2;l1?l2?k1k2??1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l1:A1x?B1y?C1?0 l2:A2x?B2y?C2?0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A1x?B1y?C1?0

的一组解。

?A2x?B2y?C2?0

方程组无解?l1//l2 ; 方程组有无数解?l1与l2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A(x1,y1),B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x2,y2)

则|AB|?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p?x0,y0?到直线l1:Ax?By?C?0的距离d(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

Ax0?By0?C

A?B

2

2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

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x?a???y?b??r2,圆心?a,b?,半径为r;

2

2

(2)一般方程x2?y2?Dx?Ey?F?0 当D?E

22

2

?4F?0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

?

2

2

D2

,?

1E?,半径为r??

22?

D

2

?E

2

?4F

当D?E?4F?0时,表示一个点; 当D?E?4F?0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

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基本上由下列两种方法判断:

(1)设直线l:Ax?By?C?0,圆C:?x?a?2??y?b?2?r2,圆心C?a,b?到l的距离为

d?

Aa?Bb?CA?B

2

2

2

,则有d?r?l与C相离;d?r?l与C相切;d?r?l与C相交

2

2

(2)设直线l:Ax?By?C?0,圆C:?x?a???y?b??r2,先将方程联立消元,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之后,令其中的判别式为?,则有

??0?l与C相离;??0?l与C相切;??0?l与C相交

2

注:如果圆心的位置在原点,可使用公式xx0?yy0?r去解直线与圆相切的问题,其中?x0,y0?表示切点坐标,r表示半径。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22

①圆x2+y2=r,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x0?yy0?r (课本命题).

2222

②圆(x-a)+(y-b)=r,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 (课本命题的推广).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C1:?x?a1?2??y?b1?2?r2,C2:?x?a2?2??y?b2?2?R2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d?R?r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d?R?r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R?r?d?R?r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d?R?r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d?R?r时,两圆内含;当d?0时,为同心圆。

三、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

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ABCDE?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

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p?ABCDE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

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p?ABCDE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

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

S直棱柱侧面积

S正棱台侧面积

?12

?chS圆柱侧?2?rh S正棱锥侧面积

(c1?c2)h S圆台侧面积?(r?R)?l

?

12

chS圆锥侧面积

??rl

S圆柱表?2?r?r?l?S圆锥表??r?r?l? S圆台表???r2?rl?Rl?R2?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V柱?Sh V圆柱?Sh

V台

?

13(S?

2

1

r hV锥?Sh V圆锥?1?r2h

3

3

S)hV圆台?

13

(S?

S)h?

13

?(r?rR?R)h

22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球4、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

43

?R

3

; S

球面

=4?R2

(1)平面

① 平面的概念: A.描述性说明; B.平面是无限伸展的;

② 平面的表示: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表示,如平面α(通常写在一个锐角内);

也可以用两个相对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平面BC。

③ 点与平面的关系:点A在平面?内,记作A??;点A不在平面?内,记作A?? 点与直线的关系:点A的直线l上,记作:A∈l;点A在直线l外,记作A?l;

直线与平面的关系:直线l在平面α内,记作l?α;直线l不在平面α内,记作l?α。 (2)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即直线在平面内,或者平面经过直线)

应用:检验桌面是否平; 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A?l,B?l,A??,B???l?? (3)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

公理2及其推论作用:①它是空间内确定平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平面重合的依据 (4)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平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p?A?B?A?B?l,p?l 公理3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过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5)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 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 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③ 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 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a、b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引直线a’∥a,b’∥b,则把直线a’和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和b所成的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说明:(1)判定空间直线是异面直线方法:①根据异面直线的定义;②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 (2)在异面直线所成角定义中,空间一点O是任取的,而和点O的位置无关。 ②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7)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8)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篇二:高一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

基本概念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3: 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1、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 平行、 相交 (2)异面:

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 ( 0°,90° ) esp.空间向量法 两异面直线间距离: 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 esp.空间向量法 2、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2)没有公共点—— 平行或异面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 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esp.空间向量法(找平面的法向量)

规定:a、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所成的角为直角,b、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所成的角为0°角

由此得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 [0°,90°]

最小角定理: 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该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的最小角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垂直 esp.直线和平面垂直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a和平面 互相垂直.直线a叫做平面 的垂线,平面 叫做直线a的垂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水激石则鸣,励激志则宏!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成就未来! 共5 页第1页4/14/20xx

③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1)两个平面互相平行的定义:空间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a、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交线平行。 b、相交 二面角

(1) 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叫做半平面。 (2) 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 [0°,180°]

(3) 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4) 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 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6) 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esp. 两平面垂直

两平面垂直的定义:两平面相交,如果所成的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记为 ⊥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Attention:

二面角求法:直接法(作出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面积射影定理、空间向量之法向量法(注意求出的角与所需要求的角之间的等补关系) 多面体 棱柱

棱柱的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棱柱的性质

(1)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对角面)是平行四边形

水激石则鸣,励激志则宏!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成就未来! 共5 页第2页4/14/20xx

棱锥

棱锥的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棱锥的性质:

(1) 侧棱交于一点。侧面都是三角形

(2) 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是相似的多边形。且其面积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远棱锥高的比的平方 正棱锥

正棱锥的定义:如果一个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内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1)各侧棱交于一点且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3) 多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esp:

a、相邻两侧棱互相垂直的正三棱锥,由三垂线定理可得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b、四面体中有三对异面直线,若有两对互相垂直,则可得第三对也互相垂直。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 当??0,90

?

当???90

?

?

时,k?0;,180?时,k?0;

?

?

当??90时,k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k?

y2?y1x2?x1

(x1?x2)

注意下面四点:

(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y?y1?k(x?x1)直线斜率k,且过点?x1,y1?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

水激石则鸣,励激志则宏!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成就未来! 共5 页第3页4/14/20xx

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y?kx?b,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④截矩式:

y?y1y2?y1

xa?y

?

x?x1x2?x1

(x1?x2,y1?y2)直线两点?x1,y1?,?x2,y2?

?1 b

其中直线l与x轴交于点(a,0),与y轴交于点(0,b),即l与x轴、y轴的截距分别为a,b。

⑤一般式:Ax?By?C?0(A,B不全为0)

1各式的适用范围 注意:○

2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轴的直线:y?b(b为常数) ○;

平行于y轴的直线:x?a(a为常数);

(4)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A0x?B0y?C0?0(A0,B0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A0x?B0y?C?0(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A0x?B0y?C0?0(A0,B0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B0x?A0y?C?0(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① 斜率为k的直线系:y?y0?k?x?x0?,直线过定点?x0,y0?;

② 过两条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其中直线l2不在直线系中。 ?A1x?B1y?C1????A2x?B2y?C2??0(?为参数)

(5)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l1:y?k1x?b1,l2:y?k2x?b2时, l1//l2?k1?k2,b1?b2;l1?l2?k1k2??1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6)两条直线的交点

l1:A1x?B1y?C1?0 l2:A2x?B2y?C2?0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A1x?B1y?C1?0?A2x?B2y?C2?0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l1//l2 ; 方程组有无数解?l1与l2重合

(7)两点间距离公式:设A(x1,y1),B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x2,y2)

则|AB|?

(8)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p?x0,y0?到直线l1:Ax?By?C?0的距离d(9)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圆的方程

水激石则鸣,励激志则宏!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成就未来! 共5 页第4页4/14/20xx

?

Ax0?By0?C

A?B

2

2

(1)标准方程?x?a???y?b??r2,圆心?a,b?,半径为r;

2

2

(2)一般方程x2?y2?Dx?Ey?F?0 当D?E

22

2

?4F?0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

?

2

2

D2

,?

1E?,半径为r??

22?

D

2

?E

2

?4F

当D?E?4F?0时,表示一个点; 当D?E?4F?0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l:Ax?By?C?0,圆C:?x?a?2??y?b?2?r2,圆心C?a,b?到l的距离为

d?

Aa?Bb?CA?B

2

2

2

,则有d?r?l与C相离;d?r?l与C相切;d?r?l与C相交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2

设圆C1:?x?a1???y?b1?2?r2,C2:?x?a2?2??y?b2?2?R2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d?R?r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d?R?r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R?r?d?R?r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d?R?r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d?R?r时,两圆内含;当d?0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水激石则鸣,励激志则宏!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成就未来! 共5 页第5页4/14/20xx

篇三:20xx年高一数学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2知识点

1. 多面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表中S表示面积,c′、c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周长,h表示高,h′表示斜高,l表示侧棱长。

2. 旋转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表中l、h分别表示母线、高,r表示圆柱、圆锥与球冠的底半径,r1、r2分别表示圆台上、下底面半径,R表示半径。

3、平面的特征:平的,无厚度,可以无限延展.

4、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若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l,??l,???,????l??

?,?,C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C??

公理3、若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l且??l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b,b//c?a//c

1

5、等角定理:空间中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推论:若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

6、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a??,b??,a//b?a//?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a//?,a??,????b?a//b

7、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1)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a??,b??,a?b??,a//?,b//???//?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3)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若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均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a???a//? (2)若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a,????b?a//b

8、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数学符号表示:m??,n??,m?n??,l?m,l?n?l??

(2)若两条平行直线中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3)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那么该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a??,a????//? 符号表示:?//?,?//???//?

a//b,a???b??

?//?,a???a??

a??,b???a//b

9、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a??,a??????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数学符号表示:???,????b,a??,a?b?a??

10、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设直线的倾斜角为?0???180,斜率为k,则k?tan????

????

(2)当0???90时,k?0;当90???180时,k?0.

?

??

?

??

?????.当时,斜率不存在. ?22?

(3)过p1(x1,y1),p2(x2,y2)的直线斜率k?

y2?y1

(x2?x1).

x2?x1

2

1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l1:y?k1x?b1,l2:y?k2x?b2斜率都存在,则: (1)l1∥l2?k1?k2且b1?b2

(2)l1?l2?k1?k2??1(当l1的斜率存在l2的斜率不存在时l1?l2) (3)l1与l2重合?k1?k2且b1?b2

12、直线方程的形式:

(1)点斜式:y?y0?k?x?x0?(定点,斜率存在) (2)斜截式:y?kx?b(斜率存在,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y?y1x?x1

?(y2?y1,x2?x1)(两点) (4)一般式:?x??y?C?0???A2?B2?0?

y2?y1x2?x1

(5)截距式:

xy

??1(在x轴上的截距,在y轴上的截距) ab

13、直线的交点坐标:

设l1:A1x?B1y?c1?0,l2:A2x?B2y?c2?0,则: (1)l1与l2相交?

A1B1ABCABC

;(2)l1∥l2 ?1?1?1;(3)l1与l2重合?1?1?1. ?

A2B2A2B2C2A2B2C2

pp?14、两点p1(x1,y1),p2(x2,y

2)间的距离公式12

原点??0,0?与任一点?

?x,y?的距离Op?

15、点p0(x0,y0)到直线l:?x??y?C?

0的距离d?

l:?x?C?0的距离d?(1)点p0(x0,y0)到直线

Ax0?CABy0?CB(2)点p0(x0,y0)到直线l:?y?C?0的距离d?

(3)点??0,0?到直线l:?x??y?C?

0的距离d?

16、两条平行直线?x??y?C1?0与?x??y?C2?

0间的距离d?

17、过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交点的直线方程为

3

(A1x?B1y?C1)??(A2x?B2y?c2)?0???R?

18、与直线l:?x??y?C?0平行的直线方程为?x??y?D?0?C?D? 与直线l:?x??y?C?0垂直的直线方程为?x??y?D?0 19、中心对称与轴对称:

x1?x2?x???02

(1)中心对称:设点p(x1,y1),E(x2,y2)关于点M(x0,y0)对称,则?

y?y2?y?10??2

(2)轴对称:设p(x1,y1),E(x2,y2)关于直线l:?x??y?C?0对称,则: a、B?0时,有

x1?x2y?yCC

??且y1?y2; b、A?0时,有12??且x1?x2 2A2B

?y1?y2B

???x?xA

c、A?B?0时,有?12

?A?x1?x2?B?y1?y2?C?0??22

20、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圆心A?a,b?,半径长为r) 圆心O?0,0?,半径长为r的圆的方程x?y?r。

2

2

2

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点M(x0,y0),将M带入圆的标准方程,结果r2在外,r2在内 22、圆的一般方程:x?y?Dx?Ey?F?0D?E?4F?0 (1)当D?E?4F?0时,表示以??

2

2

22

?

22

?

?DE?

,??为半径的圆;

?22?

(2)当D?E?4F?0时,表示一个点??

22

?DE?22

,??;(3)当D?E?4F?0时,不表示任何图形. ?22?

2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几何角度: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大小比较;或代数角度:带入方程组算△0、=0、0 .

2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几何角度判断(圆心距与半径和差的关系)

(1)相离?C1C2?r1?r2;(2)外切?C1C2?r1?r2;(3)相交?r1?r2?C1C2?r1?r2; (4)内切?C1C2?r1?r2; (5)内含?C1C2?r1?r2. 25、过两圆

x2?y2?D1x?E1y?F1?0与x2?y2?D2x?E2y?F2?0交点的圆的方程

4

(x2?y2?D1x?E1y?F)1??(x2?y2?D2x?E2y?F2)?0(???1).

当???1时,即两圆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pp?26、点p1(x1,y1,z1),p2(x2,y2,z

2)间的距离12

5


唱歌中气息练习的方法,基本的唱歌气息练习的方法总结


篇一:唱歌气息练习(很实用)

多做发音训练;

再有主要的就是做深呼吸,

一般人认为深呼吸就是进行深深的吸气,

但是通常大家做的是不对的,平常做深呼吸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不经意的耸起双肩,这对于歌手来说是不对的,

对于一个歌手来说标准的深呼吸是将所有的气息,在吸的时候沉在丹田,会感觉到腹部有胀满的感觉,然后再尽量的以最慢的速度呼出来,尽量的让呼气保持更长,试着如果背后有人用手按在腰的两侧的时候会发现腰部变粗了,这样反复的练气息,每天约十五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会发现过一段气息会变得又稳又长。

参考资料:

歌唱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儿童表现歌曲的能力,应给予他们唱歌技巧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唱歌的姿势、呼吸、发声和咬字等各方面的要求。

一、唱歌的姿势

正确的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训练时,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做到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颈直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

二、唱歌中的呼吸

首先是吸气,在做呼吸练习时,先做好正确的演唱姿势,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宽,头自如,眼望远处,从内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满情意,然后,“痛快地叹一口气”使胸部放松,吸气时,口腔稍打开,硬软腭提起,并与提眉动作配合,很兴奋地以后腰为主,将腰围向外松张,让气自然地,流畅地“流进”使腰、后背都有“气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宽阔的感觉,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觉以上动作。

但呼气时不准过深,否则使胸、腹部僵硬,影响发声的灵活和音高的准确,吸气时不要有声响,反之不仅影响歌唱的艺术效果,还会使吸气不易深沉,影响气息的支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两肋扩张,小腹微收的习惯。

三、发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一种综合性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唱歌必须以最基本的发声练习开始。

1、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吸与声的配合,利用科学的哼唱方法,体会并调节自己的歌唱共鸣。

2、学会张开嘴巴唱歌,上下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母音不断裂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从小到大张开。

4、气息通畅的配合,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

四、咬字、吐字准确、清晰

发音练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须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确地掌握语言的回声,明确汉字语言的结构规律,将歌曲曲调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练习。练唱时,将每个字按照出声引长归韵的咬字方法,先念几遍,再结合发声练习,以字带声,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唱时发元音的着力点,应尽量接近声区的集中点,使三

个声区的共鸣得到衔接和灵活调整。

歌唱艺术是声音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我们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反之也不行,我们应对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词曲作者、歌曲的时代背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进行适当的处理,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怎样唱高音

一、人类歌唱本能

你听过雨夜盲女的哀曲吧?也听过快乐的男女山歌对唱吧?这些人从未受过声乐训练,全他们的歌声也同样令你感动,因为他们完全发挥了自然的歌唱本能。我在前面所谈的关于呼吸、发声、共鸣、高音的问题,一切都逃不出自然的条件,连带着一切物理条件,都是根据自然而产生的。遗憾的是,我们却往往摒弃这种自然的条件,而去苦苦地找寻一些“捷径”、“秘诀”,那是很可悲哀的事。

歌唱家在歌唱时,喉头的作用虽属,但心力也可左右它。在歌唱时,喉头的动作完全是自发的,歌唱家歌唱时,想唱什么音,声带张力与振荡次数就会完全与 思想吻合。发声时当然还要用横膈膜、腹肌、肋骨、喉舌等快速的力量。一个初生婴儿,根本不知道这些事,却能把那些力量用得很好。当他哭的时候,哭得很伤心;他笑时,又会发出悦耳的音调。由此证明,人生本来就有一种天赋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并带有表情地使用我们的嗓子。

二、先喊出高音来

我们做任何一种运动,比如推铅球,一定要先有举得起铅球的力量。练武术的人为了增加手脚的力量,先练挑水,手脚有了力量后,才可以在舞大刀时不至于脱手飞了出去。 我们的声带,要能够抵抗下面送上来的高压,才能发音。有人问,在高压的情况下,声带发出声音会不会发生喊叫的情况,会不会喊破声带呢?不会的,只要保持正确的呼吸及歌唱姿势,是不会喊破的。至于高音的位置及掩盖问题,你的高音还未喊出来又怎样去定它的位置呢?

我们先由下喊起,半音上去,#f2、g2、#g2为止,五个音成一组。开始不要喊太多,因为一上来你的呼吸和歌唱姿势未必对,要边唱边纠正,等各方面都配合好了,不妨多喊一些。等#g2唱好了以后,a2是另外一种呼吸方式。我们知道唱高音时要把气息用高压的方式压上去,实际上在这时要用到腰部的气(见下节),用腰部的气喊好了a2后,再用同样的气喊降b2。

一般来说,唱高音声部的人的高音是天生的,只是我们不去用它罢了。一个女孩子从未受过声乐训练,一般只能唱到f2,但当她突然碰到一件恐怖的事情时,他会情不自禁地尖叫起来,而这一声尖叫,可能到达highC的f3,但平时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发出这么高的音来。所以不要有顾虑,要大胆地喊出高音,多喊是有好处的。

三、呼吸及姿势

我们如果也有机会碰见一件十分令人吃惊的事而失声尖叫,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个喊叫的姿势,再拿来唱高音,那就对了。

唱高音不同于唱低音,是将气压成一条细线,冲击声带。当横膈膜的力量已经用到顶点,

而无法加压时,就须用腰力。前面讲过,肺叶比肺尖大,也即是下面比上面大,上面的肺尖被肋骨向外扩张。用腰力,是先用手叉腰(这时不必注意腹肌,在吸气时它会自然地起作用的),把气吸到腰的四周,感觉到前后腰部膨胀起来,然后把气闭进来(张大口,见图七),用力把腰及肋骨向里一收,胸部向上一挺,你会感觉到压力压住了上颚,这就是用腰力的方法。

前面讲过,f2--#g2我们用腹肌的收缩来增加压力,到了a2就用腰力,到降b2时,因为只需要少量的气(但是要用高压力的气),只要将上唇照打呵欠的样子张开就行了,要露出少许上面的牙齿,舌尖平放在下面的牙齿上,就能唱出降b2来了。由降b2以上,到highC以上的音,方法与降b2是一样的。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用腰产的力唱高音。

用腰部的力来唱高音,等于将一个长形的气球充满气后,用手将下半部一捏,那上半训就胀满起来,这好比是横膈膜已上升到顶点,不能再上升。我们将腰部吸满了气,然后整个腰部及下面张开的肋骨向内一收,胸部挺出,就好象用手捏气球的作用一样,产生了一股强烈、上升的气流,而这正是我们唱高音要用的。

四、Close及掩盖

从前学唱歌的时候,当唱到高音,就要Close!当时真是“如入五里雾中”。而这个字,中国至今也还有人在用。由于对Close的真正含义搞不清,不知道害了多少男高音,也糟蹋了许多好的声音。

我对Close的见解是:关闭下面的共鸣箱,而打开上面的共鸣箱。我们唱高音时需要头腔共鸣,那就得提高软盖。我们开上唇,目的是提高软盖,同时还要用腰力来顶开软盖。至于今天国内有人用“掩盖”这个名词,我认为比较好,它的意思是高音不可太白,要多少有点掩盖,就好象上面有一只碗,复盖着高音一样。

我曾经向许多老师求教对Close的解释问题,但都得不到结果。后来去意大利,请教了一位老师,回答是:我们意大利从来未听说过这个字。试问:“关闭”了怎样唱歌?至于今天我们用“掩盖”代替“关闭”来解释Close,那是很明智的。当我们唱高音时,我们的上颚向上提,软口盖升高(打呵欠状),气压向上挤,聚到上面,形成一个象教堂那样的圆顶空间,也就是要让气体充满这个空间,这样,才会发出漂亮的高音。如果上面不打开,空气上不去,哪里还有高音呢?所以,用“掩盖”也表示了声音向上集中的意思。我们可以再作一个试验来找到这个感觉:当我们打呵欠的时候,会感觉到上颚部分有凉飕飕的感觉(平时感觉不到的),那就是上面有了一个空间,气息也进去了。

五、越高越容易

当我们练到降b2时,应该说已经突破了高音的困难,可以很容易地唱到b2、c3、#c3、d3了,因为唱这几个音的方法与唱降b2的方法并无居的分别。唱降b2时喉咙已开得比较小了,因为嘴越是张大喉咙越小,所以,不用害怕更高的音,所需要的是急速的气来支持高音,而急速的气,是靠平时的刻苦的气息练习得来的。

六、支点与对抗

如用双手举起一副石担,我们的脚是向下踩的,土地是起向上托起的作用;我们的手向上推,而石担又是向下压。于是,这里就有四个方向的力,脚和地面产生了一种对抗,手和

石担又产生了对抗。我们人的身体等于气柱,小腹和声带是气息的两个支点。气息往上走被声带挡住,这里也有“力”的对抗问题。那么,在歌唱时小腹的支点有无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向上,还是向下?关于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

唱歌时,气息不停地向外流出,气柱越来越短,同时,小腹也向内收进来,帮助压迫肺中的气产一定的流量呼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把“支点”老是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而不随着气息的运用向上移动呢?但我们不可忘记,虽然“支点”随着气息的呼出不断地向上移,还是要保持住那向下压的力量。试想,我们如果要拿到高处的东西,伸长了手仍拿不到时,那么就要在脚下垫一个箱子,如果还是拿不着,只能再加一个箱子,这样“支点”不就提高了吗?怎么可能停在下面不动呢?

我在新加坡听过一个女高音独唱,她是代表加拿大到各国作巡回演唱的。但她唱到高音时,脖子拉得长长的,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原来她是专唱德国Lied的,德国派唱法主张“支点”永远在腹部不变。试问唱高音怎么可以把音管拉得那么长呢?

我们再看看前面所述的打气筒原理,活塞柄不断向上推,活塞也随之渐渐地上去以保持筒身的压力,气息则从筒口喷出。如果将气筒打气比作人体的歌唱活动,即是说,横膈膜和声带的距离越来越短,所以支点也逐渐改变位置,怎么可能老停在固定的地方不动呢?

七、用工具来测验

用一块木板,长度比我们的肩宽一些,宽度比我们的鞋子长度稍宽四角打一个洞,用两根绳子穿过洞,绳子的长度与我们垂下的手指处相齐(参阅图八)。我们站在木板上,吸一口气,然后将气闭住,张大口用力拉绳子,就可以感觉到什么叫对抗了。这时,我们的脚增加了与地面的对抗,同时也了体内的气息与声带的对抗,这样高音更容易出来。我们还可用可口可乐的空铝筒(空啤酒筒),剪成象邮票大小的铝片,将两片铝片合起来(用手将铝片弄得稍弯曲一些),于是合起来的铝片当中就有一个缝。再在铝片的一头夹上一片旧绸布(可叠成三根火柴那样宽),然后用铁丝将铝片绑起来,就成为一个哨子。你试吹一个低音,再吹一个高音,从这一比较中就可以感觉到唱高音的气息和姿势了

怎样唱歌

一、气息

说道这个话题,就有些茫然,因为这是最不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我在唱歌之前,练美声两年,给我的感悟很深,气息基础对我的帮助很大。一般没有学过声乐的人发声很平,就用平常说话的位置(嗓子)发音,我们叫它声音发“白”,没有色彩、没有过滤。以下我就表述一下美声练声的方法。

声音应该以小腹为根源,想象声音透过后脊梁,到脑后,到口腔后根,整个声音应是竖立的,靠后的。请找一找这样的感觉:你大口咬一口苹果,露出上牙齿,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时,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声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这就是美声发声的一个共鸣点。接下来把气息下沉,小腹膨胀,稍在小腹用力一顶,在刚才的位置发声,男声喉结压下,女声多注重声音在脑后靠上的位置,你会发现声音比以前要大多了。经常靠墙练习有助于发声,因为靠墙可以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找到感觉,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先从“米~妈”的练习开始,逐步升高,有

助于练习高音气息;再从高往低练习,这样反复,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感觉的。美声讲究“通透”,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竖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还讲究的是“共鸣”,声音通过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鸣后,会很圆润、饱满。要体会共鸣,你可以这样做:闭上嘴巴,发出“嗯”的音,稍带点深情的感觉,“嗯”的长一点,会感觉头和胸前在震动,如果气息好,这种共鸣会给你的声音添色不少。仔细听听一些高大的美国人讲话,就会知道什么叫胸腔共鸣了(外国人的胸腔结构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我还要提到的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长、不换气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后面红耳赤、只喘粗气。肺活量要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保持。还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弥补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现象。首先就要练气息,好的发声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声音通过嗓门的流量,比如唱到“……不怕你背叛我……”这一句时,气息不稳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怕”字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来,一下就把本来肺活量不足的气放跑了,如果后面有不换气的长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气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时话筒也不会出现一些扑声。所以我建议大家练声的时候嘴前放一盏蜡烛,尽量练声时保持蜡烛不摇晃吧!这样你的气就会保持在你的体内长一些时间。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气坚持得久还是憋住不出气保持得久呢?当然这还需要歌手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心脏跳动加快,你的气息就更稳不住了

这里我只能讲这么多,这些是要靠感悟的。不过我要提醒的是,练声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础,千万不要用练声的方法直白的演绎流行歌,那样就过于做作,就会像阎维文唱“一无所有”。 关于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观点是只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尝不可,但这些都是美声中绝对禁止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唱美声而练美声,我们是为了唱好通俗才练美声,就像武术要练马步一样,你见过打架的时候蹲着马步打的吗? 有朋友说这样的表述很难理解,要我说说流行歌手里谁的气息很通透,就照着感觉去学更容易领悟,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个人认为,女歌手你们就多听一下“张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气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满文军”的吧,他可是真正靠气息在唱歌的,另外,张学友的气息很好,但对于教学,满文军更适合

二、高音

这是朋友们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用他们的话,因为高音“够拽”,呵呵!再次补充一下,好的演唱要综合很多方面,不能说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确实,很好的高音能给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劝朋友们不要只知道高音的价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实饱满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

唱高音的时候,气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为根基的,京腔讲究“丹田气”也是指的这种发声位置。

找找感觉1:如果你是一个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只老鼠,你会怎样?估计会“啊~”的一声长鸣,并且还有“假声”的发声位置。等你平静之后,你在“啊~”一下看,大多数再也“啊”不上去了。为何?因为你收到惊吓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紧张,(想想被惊吓的感觉,是不是全身肌肉绷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根基,加上一股强大的气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气息),直冲嗓子眼,声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飙高音的感觉理解成“紧张”、“振作”,

篇二:唱歌练气息的方法

唱歌练气息的方法 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唱的非常棒的,就算嗓子很不好,也可以通过自我的锻炼逐渐培养出来的.

其实唱歌到达一定阶段,可以说,逐渐的少用嗓子.有些人唱歌时,用手压着嗓子,不让嗓子向上,其实是有原因的.但这并不是正确的唱歌方法,因为嗓子如果压低,不向上去的话,就不会唱到开叉,但是若是用手去压,就对嗓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也起不到实质的效果,而并非是你真正的会唱歌.但并非所有歌都要一定压住嗓子唱,如:同一首歌,女声细调版,就要将嗓子提起才会唱的那么细.

会唱歌的人都知道唱歌是要用气唱,而如何用气就是唱歌好坏的关键.而气却又是从哪来的呢?如何练气呢?其实气是从丹田而发,而提气上冲,嗓子只是过声,并不是用嗓子用力喊,所以嗓子的使用率要比不会唱歌的人少.而从嗓子过气后,冲入脑门,脑门与后脑,以及鼻发生共振,从而达到真正的唱歌.鼻音的大小可自我调整.但脑门的共振却是非常大的,若达到一定阶段,唱久后,脑门就会痛.而吸气却并不需要十分急促,就象闻花香一样,轻轻的切均匀的吸气.

而丹田气,实际上有很多的的锻炼方法,如练武功,每天不停的唱也可以,天天象疯子一样大喊也可以.但我这里是一种大家都没听过的练气方法,用枕头(里面放满沙子)然后放在自己的小肚上,躺下练声,唱歌等...大约不久就会渐渐感觉到自己的丹田气.

下面也是一个比较重要常识,就是唱歌前一定要开腔.所谓开腔就是,如大喊,或是象学声乐那种吊嗓子,也就是从低音到高音...升降调...只有开腔后,嗓子才能达到比较好的状态,否则有时会有种唱不开的感觉.

所谓少用嗓子并非不用嗓子,而是巧用嗓子.嗓子用的巧妙,甚至可以模仿N多人的声音,就想吴克群那种,不过说实话,也许现场版就没那么特象,因为每个人的嗓子斗会有多少限制,并不能达到完全和别人一样的音调.很多地方的那种歌手,都是什么歌都可以唱,并且都很象.但实际上这样并不好,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风格.并且模仿别人的同时会伤害自己的风格,所以要坚持自己的风格.

把方法给你说说

首先,把肺里的气全部呼出去,要呼的干净

然后,并住呼吸,把手按在小腹,也就是常说的单田

用力使单田鼓起,手要反作用在单田上,要用力

在鼓起的时候要渐渐用力,不要一下鼓起来

从开始用力到用力到极限,大约用五秒钟时间

然后到最强的时候,持续五秒钟

最后,渐渐放松,也不要一下放松,大约五秒时间

整个过程,注意不要呼吸。

这是一个循环,每天这样练功,两个小时,半年的时间

你的唱功一定会很实力,但中间不要停止,特别是第一个星期的七天,一定要坚持下来

练气也不能纯粹追求气流的大小长短,而是要结合“声”来完成。可以经过一些物理的方法来帮助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最终目的是找到一种正确的声气结合的“感觉”,用这种感觉来歌唱

最舒服、动听。正因为是一种“感觉”所以有的人找了许久也未能撑握,而有的人一个小时已能抓住。有的老师、讲授也知道如何运用自如,但其也不一定知道要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正确的歌唱“感觉”,因没有人提出这个理论。但我们只要看的相关书刊或听相关的讲师讲多了就知道,对练气的方法真是五花八门,有各种各样的练习方法,其目的都一样,都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只是时间慢了点,而我们带着要 意识去找那种正确的声气结合的感觉当然就快多了,因为我们不是为练气而练气,而是为了寻找歌唱感觉而练气。

第一步,寻找“有气”的感觉。

1、行楼梯法。你家是否住三楼以上,是,好办,你平时可以边唱歌边上楼,回到家里时候你会感到很累,很“自然地”深吸了一口气,抓住这种“感觉”,下次深吸一口气后,发一个尽可以长的“啊…”音,寻找用气发声的“感觉”,再下次,自然吸气后唱一句自己最喜爱的乐句,寻找用气唱歌的“感觉”。

2、长音法。吸一口气,自然地发一个“啊…”,尽可能地延长(可以在不同音调上),你忍无可忍了,你就会停下来,接着你就会口鼻一起吸一口气,抓住这种“吸气”的“感觉”。

3、躺床法。躺在床上,双腿自然放直,双手张开放在腹上,吸一口气,发一长音,忍无可忍时你会停下来并自然鼻口一起深吸气,抓住这种吸气的“感觉”,这时放在腹上的双手也助于你感觉到吸气入腹,然后结合发声练习;这一方法很好,特别是要学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者,用这一方法更好,要坚持一段%c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复习提纲)期末必备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DD×dd↓ ↓F1:高茎豌豆 F1: Dd↓自交↓自交F2: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F2:DD Dd dd 3 : 1 1 :2 :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 黄圆×绿皱 p:YYRR×yyrr↓ ↓F1: 黄圆F1: YyRr↓自交↓自交

F2:黄圆 绿圆黄皱 绿皱 F2:Y--R-- yyR-- Y--rr yyrr9 :3: 3 : 1 9 : 3 : 3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YYRR yyrrYYrr yyRR 共4种×1/16 半纯半杂 YYRryyRrYyRRYyrr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 YyRr 共1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

?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

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

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

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n

答案:减Ⅱ前期 减Ⅰ前期 减Ⅱ前期 减Ⅱ末期 有丝后期 减Ⅱ后期减Ⅱ后期 减Ⅰ后期

答案:有丝前期 减Ⅱ中期 减Ⅰ后期 减Ⅱ中期 减Ⅰ前期 减Ⅱ后期减Ⅰ中期 有丝中期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见课本30页)

第三节 伴性遗传

一、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 XY雌性:n-1对常染色体 + XX ? ?

性比:一般 1 : 1

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 女>男② 连续发病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

伴X隐:色盲、血友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篇二:【精】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

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第 1

页(共12页)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

.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互交 反交

F1(子一代)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

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条件。

五、小结

1.

第 2页(共12页)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体现在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据:果蝇杂交(白眼)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

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初级次级 精变形精

细胞精母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N

3.同源染色体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减Ⅱ或生殖细胞散乱中央分极

染色体有丝有配对前中后 偶数 减Ⅰ期期期

无 减Ⅱ

二、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②成对存在

第 3

页(共12页)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B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 常染色体

B2 与性别有关

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

C2男多于女?????????????X染色体

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 显性基因

D1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

D2与性别有关

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

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 ?????X染色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本质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1928年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无毒

活小鼠

活S

,有毒

小鼠

死小鼠;分离出活S ③ △杀死的S,无毒

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无毒死小鼠;分离出活S 转化因子是什么?

(2)体外转化1944年美国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型

活型 培养基型 + S型

水解物型

转化因子是DNA 。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 p标记DNA

35 S标记蛋白质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

1.核酸核苷酸核苷含氮碱基:A、T、G、C、U

磷酸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2.1950年鲍林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年查哥夫

3.DNA的结构

①(右手)双螺旋

② 骨架

③ 配对:A = T/U

G = C

4.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

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A?G

1.在两条互补链中T?C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32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A?T

3.整个DNA分子中,G?C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第 5页(共12页)

篇三: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

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F1:高豌豆 F1:Aa↓?↓? F2:高豌豆 矮豌豆F2:AA Aa aa

3 ︰ 1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

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

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合。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对相对性状)

p: 黄圆×绿皱 p: AABB×aabb↓ ↓F1: 黄圆F1: AaBb↓?↓?

F2:黄圆 黄皱绿圆绿皱 F2:A_B_ A_bb aaB_aabb9 ︰ 3︰ 3 ︰ 1 9 ︰ 3 ︰ 3︰ 1 在F2 代中:

4 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完全纯合子 AABB aabbAAbbaaBB共4种×1/16 半纯合半杂合AABbaaBbAaBBAabb 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AaBb 共1种×4/16

?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数量比例是:1︰1︰1︰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结合形式有9种: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3︰3︰1。

四、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

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用于人

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易分析。

②、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③、花大,便于人工传粉。

2、采取了正确的实验方法: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运用了科学的分析方法:数学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设计了科学的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基本概念

1、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

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受精作用: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3、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

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4、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5、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①、精子的形成 ②、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四分体、交叉互换(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前期:(n) 中期:(n)中期:(n)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末期:(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 2个极体(n)

↓变形+1个极体(n) 4个精子(n)

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

四、受精作用

1、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

(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只有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意义: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卵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有性

生殖过程可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作用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是十分重要的。

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1、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染色体 DNA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象的比

3、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判断细胞图的三看原则:一看染色体数目、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三看同源染色体是否有行为(配对、分离或上下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①、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②、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③、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侧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美)假说

1

、假说核心:基因由染色体携带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3、原因证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②、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